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58|回復: 1

[中医养生] 祛湿气最厉害的,不是薏米,而是它!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7-12-3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在中医里,湿气被称为湿邪,会严重危害我们的健康,是健康的头号杀手。湿气长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当中,而且十人九湿。

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祛』,其实这句话是形容人体内的湿气过重,让人的精神无法提起来,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6b1dbee20a22b4c29486a4a7db98076a.jpg

如何祛湿,很多人想到的是薏米,今天小编要告诉你,这样东西祛湿最厉害,不是薏米,而是——芡实。

bd15ef8153627f95df1f98325544251a.jpg

芡(qiàn)实是睡莲科植物『芡』的种子。新鲜的芡实生长在池沼湖泊中,和莲藕、茭白、荸荠等8种植物并称为『水八仙』,并有着『水中人参』的美名,在南方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物。它被大家熟知的是『鸡头米』。

芡实味甘涩、性平,中医养生学认为,芡实抗衰延年,补中益气,健脾止泻,固肾益精,除湿。

若天气热中添湿、湿上加热,极易损伤脾胃功能。脾为湿困,运化失司,轻则出现食欲不振、胃口不佳等症状,重则出现受纳不快、腹胀腹泻等疾病。

八珍粉里就有芡实与莲子,很适合健脾除湿哦!

303bd2ccd2ec74006006649716b3e83a.jpg

芡实其实和另一种水生的食疗上品莲子是双胞胎。

一是植物形态相近,同祖同宗,同出于睡莲科植物。

二是性味相投,二者味甘涩而性平,均归脾、肾二经,甘可补脾,涩可固肾,能止泻、止带、固精。可治脾虚久泻、脾肾亏虚之带下病、肾虚尿频、滑精、遗精及小便不禁等证。

三是用途相通,二者均富含营养成分,可作食品服用,还常配伍为用,以增强疗效。

莲子的补脾之力较芡实强,素有『脾果』之称。可兼入心经,能补益心气安神,可治心虚不寐之证,但其性平和。

芡实的除湿之力强于莲子,敛而不燥不腻不留邪,治疗脾肾气虚,还能制水,以疗水邪泛滥横溢所致水肿者常用,但作用平和。

芡实和莲子,一个除湿功能特别强,一个补脾之力特别强,两者一起吃,再加点别的食材,那就是祛湿不可多得的食疗方了。

从头再来 發表於 2025-4-8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芡实祛湿之效兼与莲子配伍精义》

湿邪为患,自古为医家所重。《内经》言"湿胜则濡泄",朱丹溪更谓"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今人但知薏苡仁利湿之效,殊不知芡实(鸡头米)祛湿之功尤胜,其性味甘涩平,入脾肾二经,诚如《本草求真》所载:"芡实如何补脾,以其味甘之故;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

考芡实祛湿之妙,首在"标本兼顾":
一能健脾以绝湿源。《素问》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芡实甘补脾土,助运化水湿,犹疏渠之本;其涩性又可防脾精过泄,较之薏苡仁单纯渗利,更合"脾喜燥恶湿"之性。清代名医陈士铎盛赞其"去湿而不耗气",正谓此理。

二能益肾以利水化。肾为水脏,芡实入肾经,既固摄下元防湿浊下注,又助气化行水。《神农本草经》列芡实为上品,称其"主治湿痹腰脊膝痛",盖因肾气得充,则水湿自化。

三则除湿而不伤正。较之茯苓、泽泻等渗利之品,芡实补涩并行,尤宜久湿致虚者。李时珍《本草纲目》特载其"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正显其祛湿固本之能。

至若芡实与莲子之配,堪称祛湿黄金对药:
• 莲子为"脾之果"(《本草备要》),长于补脾止泻;芡实为"水中之丹",功专祛湿固肾。二者同科同源,相须为用,恰合"脾肾同治"之旨。
• 临床运用时,若脾虚甚者,可遵《医方集解》参苓白术散之意,以莲子为君;若湿盛肿满,则效法《沈氏尊生书》芡实茯苓粥,重用芡实。

今荐一食疗古方:取芡实、莲子各15g,配伍山药30g、白扁豆10g,文火慢熬为粥。此方暗合四君子汤健脾之意,又具水陆二仙丹(芡实、金樱子)固肾之妙,最宜晨起空腹服之。若湿郁化热,可佐薏苡仁10g;肾阳虚者,加益智仁6g,则祛湿之功更著。

须知祛湿之道,贵在明辨虚实。芡实虽佳,然《本草新编》有诫:"芡实不特益精,且能涩精,补中去湿,性又不燥,但气平力缓,非比参苓之力厚也。"故临证当察湿之兼夹,或佐芳香化湿,或配温阳利水,方能尽显"水中人参"之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