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2|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何谓力透纸背?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捻管法

书法爱好者都知道书法中的藏锋、露锋、提、顿、按、挫等技法,在书写用力方面包括臂力、腕力、掌力、指力的运用等。而捻管或称转管、使转,是书写毛笔字的一种技法,通俗地说就是书写毛笔字时,根据实际需要将毛笔笔管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捻动或转动。

捻管技法的作用与目的

捻管技法的第一个作用是使笔锋保持顺畅的态势,确保书写的流畅;第二个作用是通过捻管随时调整笔锋在笔划的中央位置运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锋运笔,只有通过中锋运笔,最终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

说白了,通过捻管才能使楷书的起笔稳健,使行、草书的笔画似流动的水、飘逸的云,使楷、魏体书法收锋做到苍劲有力的艺术效果。

捻管技法的艺术效果

何谓力透纸背?力透纸背不是泼墨成堆去晕染透宣纸的背部,而是通过中锋运笔使笔锋时刻在点画的中央运行,毛笔在运行的过程中将最后的余墨通过笔锋留在点画的中央位置,在宣纸背面表现出来的则是点画中间是一道浓浓的墨迹。所以说,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只有通过捻管才能实现,如果不捻管,整幅作品全是侧锋运笔,力透纸背无从谈起,何谈书法呢?

捻管动作的适用范围

捻管动作的适用范围很广。小楷、中楷、榜书需要捻管,行、草、隶、篆书的大小字更要捻管,如果不捻管,在运笔的过程中就做不到中锋运笔。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篆书只有横、竖、弧三个点画,横划与竖划把握藏、运、收就行,但弧的书写不捻管则做不到中锋运笔。

不论写哪种字体都要捻管,如孙过庭在〖书谱〗里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成文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也就是说,真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草书用点画显露灵性,靠使转构成形体。草书用不好使转的笔法,便写不成样子;真书如欠缺点画功夫,就可记述文辞。两种书体形态彼此不同,但使转的规则是大致相通的。所以,用书法的标准衡量字的优劣,不用捻管的技法都是不行的。

捻管书写的必要性

书法创作中,捻管技法的运用是很必要的,不可或缺。

一是书法表现效果不允许,书写中如果缺乏捻管技法的运用将很难表现出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是草书的字转动360度以上是不允许的。这里讲中锋运笔是通过捻管而实现的,要保持中锋运笔,必须大度数地转动或捻动笔管才能保持中锋运笔。

目前好多书法爱好者存在着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书写中将毛笔抓的太死,没有捻笔管动作,而是任意挥洒涂抹,整幅作品侧锋比比皆是,这是没能对书写法则彻底领悟。虽然有的人在收锋的时候运用腕力去调整笔锋,但这个动作与捻管是大不相同的。

捻管只是书法技巧的一种,是思想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的综合体现。想要写好毛笔字,达到书法的艺术境界,就要潜心去学去练,就会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喜悦。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4-6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捻管法与力透纸背之辩证关系》

捻管之法,实为书道用笔之枢机。昔人谓"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非捻管无以达此境。今试析其与力透纸背之关联,当自三端论之。

一、捻管与中锋之辩证
卫夫人《笔阵图》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然此力非蛮力,乃是通过捻管调锋所生之弹力。笔管作锥面运动时,其锋颖与纸面形成"逆势相生"之态:顺时针捻管则锋逆左,逆时针则锋逆右,如此方能保持"锥画沙"之中锋状态。黄庭坚《论书》谓"心能转腕,手能转笔",正此之谓。当代书家常见偏锋之弊,实因未解捻管调锋如调弦,弦正则音清,锋正则力透。

二、力透纸背之物理本质
力透非指墨渍渗透,乃笔力透过纸素形成之立体痕迹。包世臣《艺舟双楫》载:"细如游丝,亦必三过折笔。"此"折"即捻管所致之锋面转换。实验可见:中锋行笔时,墨液受宣纸纤维毛细作用,沿笔锋运动轨迹形成中心墨线,纸背显现如屋漏痕之凸起;而侧锋涂抹者,纸背仅见模糊晕染。苏轼"如印印泥"之喻,恰是捻管调锋后笔毫与纸面摩擦力的视觉转化。

三、使转与书体之应用差异
孙过庭《书谱》"使转为形质"之说,道破捻管在草书中尤甚。观怀素《自叙帖》回旋处,笔管捻转常逾180度,此非转指无以成其环转之势。而楷书之捻管多在起收转折间,如颜真卿《多宝塔》横画之"蚕头",实为捻管调锋所致之笔锋重组。更须辨明:篆书弧笔之"捻"乃三维空间的锥体运动,与行草二维平面的使转迥异,此即蔡邕《九势》"圆笔属纸"之秘。

今人作书多执死笔,犹御奔马而紧勒缰绳。赵孟頫云"用笔千古不易",此"不易"者,非指执笔姿势,实谓捻管调锋之中锋法则。书道衰微,非笔墨之罪,乃人未解"五指齐力"实为"五指交替运管"耳。学者当于《书谱》"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处细参,方知捻管非技巧,实为笔法之命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