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88|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以书法的名义,缅怀总理!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他把所有的人民装进心里,他把所有的爱握在手中,他把所有的伤痛藏在身上,他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他鞠躬尽瘁;他离去,身后没子女也没财产,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洒泪送别!

  2018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42周年,让我们一起怀念这位全国人民敬爱的伟大总理!

9bf47c4aba6ecd656b32afac4f8ca792.jpg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3天后的11日,当周总理的灵车经长安街驶往八宝山时,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伫立街旁,目送总理离去。总理身后没有子女也没有财产,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洒泪送别。人民总理人民爱!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因病在北京逝世。

首都人民自发地聚集在长安街送别周总理的灵车,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感人一幕……

周总理书法集赏

如上图,这是20年前,有一本〖周恩来字帖〗出版。这是从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的作文手迹中选取的,从中能够感坚实的书法功底,以及浓浓的碑味儿。

下面,是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前,给同学郭思宁的赠言:

一个大大的愿字,加上一句话中的大小、行楷区别错落,跌宕起伏,从中似乎能够看出他的人生志向,以及对书法的审美追求。这其中,能够看到二王的痕迹,但魏碑的影响更大。

3b7cb3dd1cf81e4cc806d4e17512b265.jpg

▲给郭思宁的赠言

在经过青年时期的刚健挺拔之后,周恩来的书风逐渐走向含蓄内敛,少了锋芒,但是越发厚重扎实。

上下两幅,应该是周恩来最著名的两幅字了。字的布局大气,充满感情,将『皖南事变』带来的伤害与悲愤凝注笔端,但毫无焦躁之感,落款中来字的一竖严重扭曲,却用很大的力气将笔收住。如果过分解读一下,这恐怕代表了一种愤怒,同时又夹杂着隐忍。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题字『皖南事变』。

1941年1月6日,作为抗日队伍的皖南新四军军部9千余人,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在叶挺、项英率领下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针对这一事变,周恩来义愤填膺,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字里行间,饱满愤怒与力量。题字作品登报如下:

▲题皖南事变

再看一封给蒋介石写的信,小楷字显得认真严谨:

周恩来的书法,一直在探索变化,如同面对一个崭新的中国,需不断的自我学习与改革创新,他的书法作品也是呈现出不一样的求索、变化与风貌,无不体现着老人饱满的心境、胸怀。

有向毛主席致敬的风格,彰显爱民情怀:

而在写给夫人邓颖超时,一句『超』一句『来』,如同夫妻间甜蜜私语,如此俏皮,醉人心扉,感人肺腑:

解放后的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建设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身为中国总理的周恩来,自然经历着非常人的辛苦。大量的题词、批文、信笺、报告、写作…呈现出周总理的艰苦卓绝与智慧点滴。

于是,到了周恩来的中晚年,手迹愈发老辣,无论题词还是批文,多数是柔和多肉,但是内含骨力,柔中带刚,应该说风格基本落成,也是老人心迹的归处之表征。

其实,周总理的字和鲁迅(周树人)的字,有几分相似,也许他们骨子里是一类人,或者说有相近的基因。据考证,周恩来和鲁迅是同宗,他们共同的祖先是周敦颐,那个写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宋朝老先生。

▲周恩来书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6946f24869104d1823d8cf85ca01fb6e.jpg

▲周恩来题字的『参考消息』、『中国海关』

▲周恩来自作诗

▲为『世界知识』题词

▲闻鸡起舞

▲录李白诗

▲ 上马杀贼,下马学佛

▲周恩来的书风中蕴含着厚实的劲道

▲ 为新闻日报题词

▲ 周恩来的题词

▲ 希望正大,前途光明

f92e09f5e43ecc6fbc421d81d41b4830.jpg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4-16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周恩来书法的精神气象与人格光辉》

周恩来总理逝世四十二载,其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精神气象与人格光辉,愈久弥新。今观总理手泽,非独赏其笔墨之妙,更当体察其中"书以载道"的深意。总理书法经历了从青年锋芒到中年沉潜的演变历程,恰与其革命生涯相表里,每一笔划皆可作人格注脚。

青年时期所作《愿》字立轴,取法北碑而自出机杼。此幅作于东渡日本前夕,单字径尺而气魄雄浑,竖画如苍松挺立,横捺似利剑出鞘。细察用笔,中锋直下处可见《张猛龙碑》骨力,转折处又得《郑文公碑》韵味。尤为可贵者,是十九岁少年已将碑学"金石气"化为胸中"浩然气",此非技法纯熟可达,实为心志之外现。梁启超曾言"书道如兵道",观此作信然。

至"皖南事变"题词,则见书风丕变。"千古奇冤"四字墨沈笔重,结体宽博如鼎彝之器;"江南一叶"线条顿挫似含哽咽。尤以"相煎何急"之"急"字末笔,枯墨飞白若泪痕斑驳。此作将颜真卿《祭侄稿》的悲愤与何绍基的苍浑熔于一炉,在书法史上独创"血泪书"一格。昔年王羲之写《丧乱帖》"痛贯心肝",今观总理此作,知千年而下犹有此境。

晚年批阅公文之手迹,则臻于"人书俱老"之境。小楷取钟繇之朴茂而去其拙,参文徵明之精严而增其活。字字如珠玑列星,行行若春水行舟。此时用笔已无复青年时的剑拔弩张,而是将魏碑的骨力内化为筋脉,二王的飘逸沉淀为神韵。苏东坡论书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正可移评此境。

书道即人道。总理书法从早期的"雄强之美",到中年的"悲壮之美",终至晚岁的"中和之美",恰与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生命轨迹相印证。其书不作矫饰之态,不求怪异之形,正如其人格之纯粹。昔贤论书谓"观其书可知其德",今观总理墨宝,信知"书品即人品"之不虚也。

今人缅怀总理,当识其书法中三种境界:青年时如利剑出匣,中年时似砥柱中流,晚年时若春风化雨。此三境非独艺事进境,实为生命修为之外显。昔虞世南《笔髓论》言"书道玄妙,必资神遇",总理之书,正是以笔墨为媒介,将其精神气度永镌于天地之间。后之览者,当于此中见其赤子之心、公仆之忱,此乃真正的不朽丰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