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98|回復: 1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读史札记· 现代西方史学试图掩埋匈奴征服罗马史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8-1-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读史札记:

现代西方史学试图掩埋匈奴征服罗马史

6c8abb392af8f5e0c798de33261f3407.jpg

  来自亚洲的黄种人匈奴摧毁了罗马帝国,这对于崇尚种族主义的近代西方人是一段难以接受的耻辱历史。在19世纪以前的西方史学中,对此尚能较为客观地叙述,特别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启蒙历史学家吉本的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对匈奴人的起源,如何被汉武帝驱逐到中亚和欧洲,以及匈奴在西方的再度兴起和扫荡摧毁罗马帝国,都根据西方古代史料而做过详细地记述。

  但是晚近的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史学家编著的世界史,则努力淡化这一段历史。惯用手法是不得不提及时,经常对此阶段的欧洲历史一带而过或者讳莫如深。当代西方史家宁可把西罗马帝国的毁灭,归因于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等日耳曼系的蛮族,一直试图掩埋由于汉武帝攻击匈奴、匈奴败北而后引起的欧亚民族大迁徙运动,以及自亚洲西进的黄种匈奴民族引发的欧罗巴地区的民族大迁移运动,以及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摧毁了神话似的西罗马帝国这些历史史实。

  有的西方史家为了否认这一段历史,甚至可笑地将史料中的huns匈奴改名为匈人——极力想把匈人说成来历不明甚至伪造为白种的雅利安人。同样可笑的是,对于横扫欧亚的成吉思汗,西方史界近年也有人试图更换他的皮肤把他染成白色的人种。

  愚蠢瞎眼只会跟风的中国史界公知们,不学无术而且数典忘祖,一直在充当西方学术的学舌鹦鹉。所以在中国,几乎也没人知道——被西方和精英大吹特吹的那个罗马帝国,正是被汉武帝击败的匈奴人西去后所摧毁的。

  国人更几乎无人知道被汉武帝后中国人击败的匈奴民族曾经建立过一个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横跨欧亚,幅员远远超过罗马帝国和此前亚历山大帝国的阿提拉匈奴欧亚帝国。无人知道与成吉思汗齐名的阿提拉汗的名号,在现代西方史家编撰的『世界征服者名录』中也从来不提阿提拉的名字。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真相不容掩盖!事实上,公元5世纪的罗马官员普利斯库斯(Priscus)在公元448年曾经作为使者进入阿提拉的营地,期间他记述的〖出使匈奴王庭记〗,成为了众多描述匈奴人及其领袖阿提拉的书籍中,最为准确、直接及详细的著作之一。

  无知愚昧的中国学界至今多无知于此书和西方有关匈奴的一手史料(例如古北欧的萨迦文献有关记载),对西方充满奴性的中国公知一直无耻地跪在西方虚构的伪史脚下。

(2016-10-27)

谢谢阅读

昨天的泪 發表於 2025-4-12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匈奴西征与西方史学叙事之嬗变》

何新先生所论匈奴西征对罗马帝国之冲击,确为中西交通史上一重要关节。然今之讨论,需以史料辨析与学术流变为本,方得公允之论。

一、匈奴西迁之史实考辨
稽诸中西文献,匈奴西迁确与汉武北伐有关。《史记·匈奴列传》载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班固《汉书》更详记郅支单于西走康居事。此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所述匈人(Huns)自里海草原西进之记载,在时间线上确有呼应。普利斯库斯《出使匈奴王庭记》所载阿提拉王庭之盛况,尤可证匈人政权之规模。

二、西方史学叙事之演变
19世纪兰克学派以降,西方史学确有"去东方化"倾向。吉本时代尚直言匈人"来自赛里斯以远",而20世纪汤因比《历史研究》则强调日耳曼因素。此中转变,实与欧洲民族国家建构相关:将罗马衰亡归因于"内部蛮族"(哥特、汪达尔等),较之承认"外部冲击"更符合近代欧洲认同建构之需。然西方学界亦非铁板一块,如法国学者格鲁塞《草原帝国》便详述匈奴西迁全程。

三、人种争议之学术本相
匈人族属问题,实为学术悬案。托勒密《地理志》称Hunnoi居乌拉尔河东,普罗科匹乌斯《战记》则谓匈人与"马萨格泰人同种"。现代考古显示,匈人墓葬确有蒙古人种特征,然其统治阶层中亦混有欧罗巴成分。此恰反映游牧帝国之常态,正如突厥汗国兼容黄白人种。将学术争议简单归结为"种族主义篡改",恐失之偏颇。

四、中国学界应有之态度
钱穆先生曾言:"治史贵能平心,尤贵能通识。"中国学者研究此课题,当避免两种偏颇:一则盲从西方"内因论",二则陷入"东来必胜"之简单叙事。当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精神,兼采《魏书·西域传》与普罗科匹乌斯记载,参以近年中亚考古成果。如林幹《匈奴通史》、余太山《塞种史研究》等著作,已展现此种学术路径。

结语:
匈奴西征乃古代欧亚大陆民族迁徙之重要环节,其影响罗马衰亡确为事实,然非唯一因素。今日学界当超越"谁摧毁罗马"之表象争论,转而探究游牧-农耕文明互动之深层机制。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正为此类研究之要义。学术研究贵在实事求是,非为争一时之意气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