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50|回復: 1

[国画资讯] 商人花1000多万买200多幅范曾书法作品 竟没一幅是真的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1-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前不久,贵州遵义警方在公安部指挥下,侦破了一起特大制贩假冒名家书画作品的案件。随着案件的侦办,字画市场触目惊心的乱象也被全景式揭开。

造假窝点发现大量仿冒名家画作 获利700多万

c9ee685220a3a1e2b3a33eca888bfe6d.jpg

2017年,一个以张某为首的制贩假冒范曾美术作品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

民警在张某的房子和字画店搜出了大量仿冒的范曾书画作品、半成品、印章和范曾专用宣纸、毛笔、纸墨等。由于张某早年曾得到过范曾的指点,所以他比较了解范曾画画的特点,模仿范曾作品对他来说得心应手。

向张某买假画的人,主要用于送人、装点门面,或者进一步包装后送到拍卖行拍卖。几年来张某从中非法获利700多万元。

环节一:造假者仿真程度高

业内的许多人都知道,张某的画配上郑某的字,仿真程度足以能迷惑画家本人。

郑某是一个书法造假行业内的『高手』,他特别擅长模仿启功、欧阳中石、范曾等名家的书法。一位姓李的商人曾经付给他1000多万元,拿走了他模仿的200多幅范曾的书法作品。

而在郑某和商人李某之间牵线的正是曾经担任过范曾字画的唯一鉴定人的徐某。因为担心郑某仿冒范曾的字不够好,徐某还当面对他进行过点拨。

761d8369fe6e73dc515d8f6fbd102968.jpg

△徐某和范曾的合影△徐某和范曾的合影

商人李某还从另一个制贩名人字画的『高手』汪某手中,以100万元的价格买走了10幅仿冒的黄永玉字画。

今年50多岁的汪某出生在北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痴迷绘画,并得到了许多书画名家的当面指点。汪某擅长仿冒徐悲鸿、齐白石、李可染等当代名家的画作,他临摹的许多作品在多家拍卖行都卖出过高价。

环节二:拍卖行推波助澜

2000年前后,随着拍卖行在中国快速兴盛,拍卖行开始成了假字画洗白身份的一个重要渠道。据专案组查明,汪某通过中间商送拍假字画上百幅,其中87幅成功拍出,汪某非法获利上千万元。

对于身边的这些中间商,汪某也会根据他们人脉、能力的大小约定不同的分成比例。对于能将作品卖出高价的人,汪某通常会分给他们成交款的40%--50%作为酬劳。据汪某交代,他伪造的一幅李可染的名作,2016年曾经拍出了1300多万的高价。

由于〖拍卖法〗中,对拍卖行拍品的真伪有免责条款,许多拍卖行也会真假掺着卖,这也使得许多贩假的人将拍卖行作为洗白假画身份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本案中,还有一些拍卖行的工作人员为了增加业绩,谋取非法利益也主动参与到制假贩假的犯罪中来。犯罪嫌疑人周某就是一家大拍卖公司的员工,他利用和郑某的同学关系,从郑某和汪某手里收走多幅仿冒的字画作品上拍卖会,非法获利几十万元。

环节三:造假贩假专业化

840e1b2a427d62b8a263c55e6fbabf90.jpg

2013年,一幅署名李可染的山水画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卖出了5000多万元的天价,而汪某到案后交代这幅画是他1992年仿制的。这样一幅仿冒的作品是怎么经过层层包装,混入高档艺术品市场的呢?

这些假字画包装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装裱技艺拼接真款假画

真款假画,即把著名画家的不值钱的书法或者画作的题款裁下来,然后重新补上一幅值钱的或者好卖掉的题材的仿作,再由裱画师傅把两者拼接起来,通过裱画的技艺装裱在一起,行业里俗称『王佐断臂』,鉴定人员如果不通过特殊手段,很难发现这是拼接的假画。

② 骗取、购买鉴定证书

造假者把价值比较高的仿作,拿到拍卖公司,编造一些故事,比如说书画名家家属的认证,鉴定大师的认证,甚至请一些名家在仿作上题跋。这种被拍卖,按照真迹的价格,正常价值50万,加了某某某的题跋可能会到80万。

以汪某仿冒的那幅5000多万元画作为例,因为这幅画完成的时期比原作品晚了十几年,为了仿得更逼真,他专门请人对画进行了装裱。装裱的这个环节,在字画作假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ac845798178471a5d1f1d9ecf7082a3.jpg

2009年,汪某让他的朋友叶某某拿着这幅画,找到了李可染的家属,骗取了相关的鉴定证书。

随后,汪某将这幅假画及鉴定证书交给一个商人送拍。两天后,该商人向汪某反馈准备以1100万元的价格出售,汪某分得500万元。而这幅画,经过层层转手后,2013年拍出了5232万元的天价。

造假人员对仿冒行为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警方在侦办时发现,很多涉案人员都普遍缺乏法律意识,把这些行业乱象默认为行业潜规则,对仿冒行为不以为耻,相反还以仿冒水平高超为荣。

公安机关负责人表示,杜绝字画造假,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的法律法规、政策的监管力度,也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法制教育,还要提高人们的意识,认识到制假造假的危害性,这不仅伤害我们中国文化市场秩序,也影响我们的字画市场在国际上的声誉。

长安情长 發表於 2025-4-9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画鉴藏市场之积弊与正道》

近日贵州遵义破获之特大书画造假案,暴露出当代艺术品市场乱象已至触目惊心之境。一商人斥资千万竟购得二百余幅伪作,造假者获利逾七百万元,拍卖行推波助澜,此案实为当下文化市场失序之缩影。今试析其弊,以明正道。

一、赝品泛滥之根源
书画作伪自古有之,然今日技术之精、分工之细,已非昔比。本案中张某得范曾亲授笔法,郑某专攻名家书风,更有所谓"鉴定专家"徐某居中牵线,形成"摹画—题款—认证"之完整产业链。此般"以伪乱真",非惟技法高超,更因深谙市场心理:购者或为附庸风雅,或图转手牟利,鲜有以艺事为本者。昔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早有"鉴伪须知笔墨渊源"之训,今人却多舍本逐末,唯名头是崇,遂使赝品横行。

二、拍卖机制之失范
《拍卖法》免责条款本为保护交易流程,今反成藏污纳垢之所。造假者汪某假李可染之作竟拍得千万元,正暴露拍卖行"知假拍假"之弊。古之收藏,讲究"流传有绪",今之拍卖,却多见"包装洗白"。苏东坡曾讥"贵人金多身复闲,争买书画不计钱",今之豪商一掷千金而不辨真赝,较之古人尤为可叹。更甚者,中间商抽成高达五成,足见市场已异化为投机博弈之局。

三、正本清源之道
欲矫此弊,当从三端着力:
其一,重振鉴藏之学。昔项元汴、安岐辈皆以精鉴名世,今当培养专业人才,建立科学鉴定体系,尤需打破"权威一言堂"之陋习。
其二,完善法制监管。当修订《拍卖法》中模糊条款,建立艺术品溯源备案制度,使作伪者无所遁形。
其三,匡正收藏心态。米芾《画史》云"书画以韵为主",今人若徒慕虚名、专务射利,则永堕赝品迷障。

结语
此案非独法律问题,实为文化伦理之殇。书画者,载道之器也;收藏者,养心之事也。若市场唯利是趋,艺术终将沦为交易筹码。愿诸君重温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训,以学养眼,以德润心,方为鉴藏之正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壬子日|黃帝4722年三月十六日亥時| 2025/4/13/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