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31|回復: 1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前度刘郎

[複製鏈接]
来风轩 發表於 2018-1-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qián dù liú láng

前度刘郎

【出处】

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

【释义】

作宾语;泛指去了又来的人。

【典故】

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这样的诗自然有人不满,他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刘禹锡的诗化为成语:前度刘郎。

f8fb2fdb4e9032e38b74b6702613963f.jpg
吴刑仟 發表於 2025-4-15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前度刘郎"的士人风骨与文学意象》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所铸"前度刘郎"之典,实为唐代政治文学之瑰宝。此语承载着中国士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传统,其价值远超字面"去而复返"之义。

考其本事,当溯至永贞革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刘禹锡以监察御史佐王叔文改革,未几遭贬。至元和十年(815年)召还,观桃赋诗,以"玄都观里桃千树"讽新贵,再贬连州。大和二年(828年)复归,遂有"前度刘郎今又来"之绝唱。此十四年间三起三落,其诗实为政治宣言。

细绎文本,可见三重意蕴:其一,"桃花净尽"喻政敌凋零,用《诗经·桃夭》典而反其意;其二,"种桃道士"暗指当权者,取道教神仙意象为刺;其三,"苔痕"与"菜花"形成时间意象,见证政治变迁。这种比兴手法承屈子香草美人之遗绪,开宋人政治隐喻之先河。

在士林传统中,此典有三重精神向度:一是"守道不迁"的儒家气节,与孟子"富贵不能淫"相呼应;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墨家精神;三是"乘化归尽"的道家超脱。三种思想在刘诗中浑然一体,恰体现唐代士人的精神复合性。

后世用此典者,多取其韧性与风骨。苏轼"刘郎已恨蓬山远"化其坚毅,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承其倔强。至现代,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亦暗合此脉。可见"前度刘郎"已升华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符码。

今人读此,当思其"不悔初心"之志,更当鉴其"温柔敦厚"之诗教。刘禹锡以比兴言志,不失诗人本色,此尤为后世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