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21|回復: 1

[训诂学] 【每日一字】晨·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複製鏈接]
1c19978f2364fbfacf7be854cf8ab895.jpg
9733bfbaf7ae81ae2fa94b0e5b0f8eee.png

  古人讲究晨昏定省,早晚服侍慰问双亲。〖礼记·曲礼上〗中记载,为人子女侍奉双亲之礼,就是得『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古人看来,子女对待父母的爱要发自内心,也要表现在日常行为之中: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3fb9457b63921d75e3180b2d8faed45e.png


  晨,甲骨文的写法是双手拿着农具『辰』(辰,原本是指蜃,在上古时期,蜃曾用来作为耕田之器)的样子,表示开始劳作。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便以此来表示早晨的意思。金文之中或加上了脚(止),增加了表示前往耕作的意思。小篆承接此写法而来,隶变之后楷书写作䢅。〖说文解字〗言:『早昧爽也。』在战国竹简中,有的䢅从日,也就是晨,这应当是其后起的异体字。

1512ac660fbec33e271492bfaf08ed3a.jpg


  另外,又有曟字,小篆字形从晶从辰,指二十八星宿中的房星。古代农事视天而动,清晨时,房星在正南方出现为立春,为农事之始。故可假借为䢅,表示早晨。演变到后来,䢅和曟皆省作晨,简化之后,以晨为正体,这两个字就很少见到了。

f4f462d8d47b7fce0b40b5305dee2745.png


  从字形上可以看出,晨这个字一开始就与农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日之计在于晨。中国古人对于早晨的重视,正是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古人根据日月的出没,时令的变化,以及草木鸟兽的生长活动,将自己的生命节奏纳入了自然之中,当耕而耕,当蚕而蚕,当作而作,当息而息。而日出日落带来的晨昏昼夜之变,就成为一天生活节奏的变化点。

7b81fd3b4800f4a1a214d1eddcff32d5.jpg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清晨,农夫带着工具,去田地里劳作,就连午饭也都是由家人送到田间的,傍晚,农夫又背着锄头往家里赶,连同着归巢的鸟、夕阳下的霞。对于古代农夫而言,时间就是伴随着日升日落,伴随着田间劳作,不经意流逝。

d844b6d8714efc5b1cd6349172c0395d.jpg


  事实上,无论是农人还是士子,成人还是儿童,即使不需要去田地劳作,也会在鸡鸣之时起床,伴随着太阳的照射,而开始新一天的生活。一般来说,妇女儿童们在晨起之后,会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或者在家织布,或者去田地里一起劳作,或者做一些家务活。黄庭坚曾写有一篇〖跛奚移文〗,写的是服侍黄庭坚妹妹的一位女仆的事,其中就记载了这位女仆早上要做些什么事,『晨入庖舍』,早晨进入厨房之后,就开始忙碌,洗碗、择菜、切肉、发面、做饭……曾国藩曾为家庭中的年轻女性制定时间表,其中早饭后要做的事,就是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的食事。

0e3de17dac99507c2268498cac1abe2b.jpg


  而官员则需要去『上班』。早晨五六点的样子,官员们来到衙门,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清点人数,查看人员是否到位,『点卯』一词,即来源于古时官衙官员查点到班人数,因在卯时(5时正至7时这一段时间)进行,故有此称。与此相对应,官员们听候点名就是应卯,签到就是画卯。比如在元代,政府金库的官员、文书和侍卫就被要求在『卯酉文历』上签到,明清时期,这样的签到记录更是寻常。

3c07f9e4238d5addc635d9b60fa7d7b9.jpg


  当然,就如同我们早起需要闹钟一样,古人也需要能将他们从睡梦中唤醒的工具。成语有『晨钟暮鼓』一词,来源于寺庙之中早晨撞钟、日暮击鼓的惯例,寺庙用此方式报时,也向附近的人们传达时间的变化。除此之外,更为人熟知的『闹钟』是鸡鸣。古人将报晓之雄鸡叫做晨鸡,古代汝南之地所产的雄鸡善鸣,因此汝南晨鸡便成为晨鸡之中的代表。『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黎明拂晓,启明星已经升起,晨鸡也开始引吭高歌,唤醒沉睡的人们。尤为有趣的是,因为在宫中不能养鸡,因此设有专人在夜漏未尽、鸡鸣时分,模仿鸡的鸣叫来报时,督促百官该起床了。后来,从学鸡鸣渐渐发展为歌曲,这些『鸡鸣卫士』(汉代名)便在宫阙之下唱鸡鸣歌,歌声婉转悠长,向人们传达着清晨的到来。

cbd3ac2da169053dba2599bf84845a56.jpg


  古人有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日之计在于寅。春若不耕,秋无所望;寅若不起,日无所办;少若不勤,老无所归。寅便是三点到五点这一段时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凌晨。古人早睡早起,五六点(卯时)就要『上班』,寅时起床也是平常。换算至我们今天,其实就是一日之计在于晨。

3842b3f7a94ccd9b80ff4e876b28816f.jpg


  毛主席说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因为这个时间的太阳,朝气蓬勃,不断向上。新的一天,鲜活的清晨,眼前是天宽地纵,身畔是芳年华月,有生气,有希望,值得更加努力的奋斗。一日之计在于晨,『青年们』,奋斗!(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03b47ef898cf18c1ebadad05d87ef7a7.png
447b27e440123e99a97ed65bfba6d59f.jpg
9753f12a30a3dbca18bd20b47a977d99.png
da8c96179a93fe385babe47f17df066c.jpg
ce777120c7f892ba17b5ee15f316dbe3.jpg
49f2c0bb875cc12a45a3cfc05c84c66a.jpg


天魔 發表於 2025-4-4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晨之考:农耕文明中的时间觉醒与生命节律

"晨"字之构形,实为上古农耕文明的一幅微型画卷。甲骨文中的"晨",双手持"辰"(蜃器)之象,不仅记录了先民"日出而作"的生产场景,更暗含了华夏民族对时间的原始认知。许慎《说文》释"早昧爽也",恰说明古人将黎明时分——天地将明未明之际——视为一日之始,这种精确的时间划分,展现了农耕文明特有的时间敏感。

"晨"字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䢅"、"曟"等异体,折射出古人对晨象的多维理解。特别是从晶从辰的"曟"字,将晨与房星运行相联系,揭示出古代"观象授时"的智慧。《尚书·尧典》所谓"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正是通过天文观测来确定农事周期。当房星晨见于南,即为立春,农事肇始,这种天象与农事的对应关系,使"晨"超越了简单的时间标记,成为连接天人的文化符号。

晨昏定省之礼,表面看是孝道规范,深层实为农耕社会时间伦理的体现。《礼记》要求"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将子女侍亲活动严格对应自然节律,这种将人伦秩序纳入自然时序的做法,形成了"与天地合其德"的生活哲学。陶渊明"晨兴理荒秽"的田园诗,王维"朝耕上平田"的农耕吟,无不展现着文人墨客对晨光中劳作场景的审美观照。

士人阶层对晨时尤为珍视。朱熹《童蒙须知》规定"晨起即当盥栉",曾国藩家训强调"黎明即起",这种时间纪律实为修身之本。官员"晨趋金阙"的朝仪,书生"晨窗课读"的功课,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时间礼仪体系。晨钟暮鼓不仅是寺院报时,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时间规训。

当代社会虽已脱离农耕,但"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古训仍具深意。重新审视"晨"字背后的时间哲学,或许能帮助我们在这个加速时代,找回生命应有的节律与尊严。晨光中的那份清明与勤勉,仍是治愈现代人时间焦虑的一剂良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