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75|回復: 1

[儒家学说] 【第296期】〖论语·子路篇第21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21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是何意?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音juàn)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所谓『中行』,与『中道』同义,这里指行为合乎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的人。『狂』,指狂者,是志大而奋进,但好高骛远,有过于中庸的人。『狷』,指狷者,是有气节,不与不良现像同流合污,但言行拘谨,有所不为,不及于中庸的人。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得不到行为合乎中道的人与之交往,也一定要找狂或狷的人相交往。狂者勇于进取,狷者不胡作非为。』

怎样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呢?孔子认为,君子坚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就是待人处世要把握合理的『度』,遵循礼的规范,无过无不及,做到恰如其分,反对极端的行为。这样的人,孔子称为『中行』之人,是最理想的,但也是最难得到的。因此,如果得不到『中行』之人和他相处、共事,就退而求其次,和那些勇于进取,或有所不为的人相处、共事。孔子称勇于进取的人为『狂者』,他们率性而为,锐意向前,开拓奋进,勇于创新。孔子又称有所不为的人为『狷者』,他们谨慎小心,踏实可靠,循规蹈矩,不胡作非为。与『中行』之人相比,『狂者』太过,『狷者』不及,他们虽然各有所偏,但都有可取之处,是可教可造之才。

正如孟子所说:『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孟子·尽心下〗)

附:

【原文】

13·21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之,必也狂狷②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①中行:与『中道』同义。此处指行为合乎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的人。②狂狷(音juàn娟):狂,志大而奋进,但好高骛远,有过于中庸的人。狷,有气节,不与不良现像同流合污,但言行拘谨,有所不为,不及于中庸的人。

【译文】

孔子说:『得不到行为合乎中道的人与之交往,也一定要找狂或狷的人相交往。狂者勇于进取,狷者不胡作非为。』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3-27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札记】论"狂狷"次第之选

《子路篇》此章实为圣贤处世之权变智慧。"中行"者,乃"发而皆中节"之和,诚如朱子所言"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此诚为孔门最高人格标准。然夫子深谙世道,故有"不得而求其次"之教,此中蕴含三层精义:

其一,狂狷虽偏,犹持道本。狂者如子路"闻斯行之",其进取之志未离仁道;狷者如原宪"克伐怨欲不行",其守节之心犹存义理。较之乡愿"德之贼"者,狂狷犹为可取。程颐所谓"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正此之谓。

其二,教化有阶,因材成德。夫子周游列国,既遇颜渊之中和,亦收子张之狂、曾参之狷。阳明先生《传习录》云"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不足以累其心",可见狂狷实为成德之基。

其三,执两用中,权变存道。孟子解此章最得精髓:"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此中显现实践智慧——当理想人格不可骤得时,宁取有过之狂、不及之狷,亦不妥协于无原则之中。

今人读此章,当思:处世不必苛求全德,然须持守底线。若不得从容中道,或效狂者开拓而不失其正,或法狷者慎独而守其清,皆可谓"虽不中,不远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