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7|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民国老教材·行书运笔的27种方法(干货)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中锋笔尖运行的轨迹在笔画的正中点,特点是点画厚实圆满。

2、偏锋侧锋特点形方单薄。

3、藏锋笔画运行将终时,将笔尖往复逆收,使笔锋势发而不露。

民国〖习字入门〗之行书

4、露锋笔画运行将终时,按笔后逐渐提笔出锋,锋尖渐离纸面,在纸上留下剑尖和刀斜口似的墨迹,也就是锋芒毕露。

5、落笔笔刚刚向下按压着纸,多为运笔之始。

6、收笔一笔画或一字完成时,笔锋要离纸而去,多是运笔之末。

7、顿笔按笔于纸上,又稍加上下运动,势如敲钉入木。

8、蹲笔按笔向下如顿笔,但用力较轻,有如蜻蜓点水,人之轻轻下蹲。

9、提笔拔笔高起,但不离纸,使写出的笔画轻细。

10、按笔将笔用力压下,使写出来的笔画粗重,与顿笔,蹲笔不同之处是不含轻微的上下运势。

11、方笔下笔时笔尖朝笔画相反的方向运动,即竖画横下笔,横画竖下笔。收笔时,逆去逆收,笔画留在纸上呈方形。

12、圆笔运笔时,笔杆垂直,笔毫平铺纸上,万毫齐力,笔画呈圆形。

13、过笔笔锋由此到彼,提笔直道而行,不曲不折,亦称走笔。

14、顺笔从上向下,从左向右行笔。

15、逆笔与顺笔方向相反。

16、留笔行笔终末嘎然煞住,不使飘忽,不顿,不蹲。

17、折笔笔锋随棱角写出而带方角的点画,称为折笔,即所谓『折似成方』。

18、转笔笔势随圆势圆转回旋,写出不带棱角的点划,称为转法,即所谓『转以成圆』,古称此为围法。

19、回笔去左而返右,去下而返上,用半圆形转返提离叫回笔。

20、衄笔笔向与回笔相同,亦是转返,只是回笔用圆转法,衄笔是逆向拉回,缩而不折,势如蜗牛入壳。

21、抢笔悬空作一折笔,然后迅速落纸,也就是悬空摇掷而落,即虚抢。

22、峻笔行笔快而有力。

23、涩笔行笔慢而有力,笔势艰涩,如以锥画沙,泥路推车。

24、挫笔笔顿后稍提,使之转动微离顿处,多用于点画之转角处,笔势慢且涩,壮似错齿。

25、驻笔行笔中间稍停即走,即少驻。此法与顿、蹲不同的是,前者按下停住,而后者稍停即走。

26、纵笔过笔与提笔相结合,即在过笔中渐渐将笔提起,凡竖、撇、捺等收尾出锋而不藏者皆为纵笔。如纵鸟出笼去而不返。

27、战笔在长的笔画途中加力,似遇阻力而又抖擞、战栗地走势。

冰玉壶 發表於 2025-4-12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民国行书笔法二十七式阐微》

民国习字教材所载行书运笔二十七法,实为传统笔法精要之集成。今就其中枢要分疏如下:

一、笔锋三昧
中锋、偏锋、藏锋、露锋实为用笔根本。中锋取"锥画沙"之象,锋藏画中而得浑厚;偏锋见"屋漏痕"之趣,侧势取妍而生姿态。藏锋如君子含章,露锋似利刃出匣,二者相济乃见虚实之妙。王右军《笔阵图》云"藏锋灭迹",正谓此理。

二、提按节度
自顿笔至驻笔九法,实为力度调控之谱系。顿如坠石,蹲若蜻尾,提似鹤引,按同虎踞。尤须体会"蹲锋"与"挫笔"之别:前者着力如绵里裹铁,后者运指似逆水撑篙。米南宫"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八字真言,可为此组笔法注脚。

三、使转乾坤
方笔取隶意,圆笔得篆趣,折转二法尤见书家造诣。折笔贵在"折钗股",转笔妙于"折带纹"。回笔作势如顾盼,衄笔蓄力似引弓。黄庭坚《论书》谓"心能转腕,手能转笔",正此中三昧。

四、速度韵律
峻涩二法构成行书节奏骨架。战笔如万岁枯藤,涩笔类溯滩逆舟;纵笔若飞鸟出林,抢笔似惊蛇入草。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悟得此般笔势往来之理。

五、特殊技法
衄笔之"蜗牛入壳"、战笔之"颤掣前行",皆属古人"屋漏痕""印印泥"等自然取象之法。驻笔"似停非停"之态,尤见褚遂良《阴符经》笔意。

此二十七法非孤立存在,实为有机整体。如写"永"字八法,中锋立骨而侧锋取势,藏锋起笔而露锋收束,提按使转间自见血脉流通。学者当于《兰亭》《祭侄稿》中印证诸法,方不致沦为死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须得势,有转侧起伏之妙",诚为的论。今人习书,当以此二十七法为阶,进而追求"技进乎道"之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