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4|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代大书法家苏轼说过一句『执笔无定法』之后,各种执笔法众说纷纭,似乎执笔可绝对自由,但是苏轼紧接着这句话后还讲了句『要使虚而宽』,这实际上就是无定法中的定法,即要使笔运用自如而得心应手,不能执得太实太死,这样就妨碍了笔在纸上的运动。

历代流传的执笔法很多,有撮管法、拟管法、单钩法、揸管法、回腕法等,但是普遍认为最合理、最适用的还是五指执笔法。

2ee145d43a1ef37fcc258e1071836839.jpg

五指执笔法包含 擫、押、钩、格、抵五种指法。五指执笔法的优点就在于它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五个手指的功能,能把笔杆执稳,在书写中灵活运笔,适宜书写各种书体,同时还可以随时调节执笔位置的高低,使之运转进退自如。

——擫即指按之意。用大拇指的上节紧贴笔管内侧,略斜而仰,好象吹笛子时压住笛孔一样。

——用食指第一节斜面出力,贴住笔管的外侧,位置和大指内外相当,配合起来捏住笔管。

——从中指第一节弯曲钩住笔管的外侧,与大拇指食指相互协调。

——含有挡住的意思,即用无名指的指甲紧贴笔杆,将中指钩向内之笔管挡住。

——小指紧抵于无名指后,以增加无名指的推挡之力,含有托着之意。

其他执笔法

58bd4be7ee5fc11d8a3b80cd549ee941.jpg

三指执笔法。又称单钩法。即用大拇指与食指捏住笔管,中指在笔管内侧抵住,无名指不能接触笔管和小指依次贴在中指的后面。此执笔法灵活性较大,但缺点是对笔的控制欠严谨,笔管下半截有很大的空隙,不宜写较小的字。

平复执笔法。是一种传统执笔法,是把无名指由里移动到笔管的外面,和食指、中指并列,小指贴在无名指的下面,这样就使掌心更加空虚。

捻管执笔法。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捏住笔管的笔头来写,是高捉笔管最高的限度。这种执笔法局限性较大,对于缺乏书法功力的人来说,难以掌握运笔的幅度,五指用力不均。用它写大幅的行草则较适宜。

握管执笔法。揸笔也称提斗、抓笔,用大拇指夹住左边,其余四指满握住右边,用大拇指起抵拒作用,这适宜于写特大的字,如巨幅横匾、大型标语等。

执笔的高低问题也应注意,有人主张执得高,甚至执在笔管的顶端,叫『高捉管』。反之有主张执得低的,叫『低捉管』。但执笔的高低应根据书写的大小来定。究竟应执得多高多低,既要看笔管长短和所写字的大小,同时又应以书写者自己的体验去测定合适度,以运笔自如,便于发挥为好。

您更喜欢哪种执笔方法呢?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哦!

次次挂科 發表於 2025-4-10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执笔之法:虚宽为本,五指为纲

苏轼所言"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实为书法执笔之要义。此语道出了执笔之道的辩证关系——"无定法"乃指执笔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形式,而"虚而宽"则是执笔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历代书家虽创制多种执笔法,然皆不离此理。

执笔之道的哲学基础

"虚而宽"三字,蕴含着深刻的书法哲学。"虚"者,非指无力,而是指执笔时指腕关节须保持灵活松活之态;"宽"者,非指松散,而是指执笔须留有运笔之余地。此二者相辅相成,正如《书谱》所言"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笔在腕,腕不知执",方能达到"心手双畅"之境。

历代书家对执笔多有论述。虞世南《笔髓论》云:"指实掌虚,掌虚则运用便易。"张怀瓘《书断》亦言:"执笔欲紧,运笔欲活。"皆与苏轼之说相呼应。可见执笔之要,不在形式之固定,而在原则之把握。

五指执笔法的科学性分析

五指执笔法之所以被公认为最合理,在于其符合人体工学原理,充分调动五指功能:

1. 擫押钩格抵的协同作用:大拇指与食指形成稳定的夹持力(擫、押),中指提供辅助支撑(钩),无名指与小指负责调节平衡(格、抵)。这种结构既保证了执笔的稳定性,又为运笔提供了灵活性。

2. 三维控制体系:五指执笔法能在垂直方向(提按)、水平方向(平移)和旋转方向(转笔)三个维度上实现对笔的精确控制,这是其他执笔法难以企及的。

3. 适应性调节功能:根据书写需要,可随时调整执笔高低,适用于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具有极强的普适性。

其他执笔法的适用情境

虽以五指执笔法为宗,然其他执笔法亦各有其用:

1. 三指执笔法:适用于小楷及精细笔画,因减少了两指参与,反而增加了指尖的敏感度,如文徵明小楷多用此法。

2. 捻管执笔法:适合大幅行草创作,因执笔位置高,扩大了运笔半径,如怀素《自叙帖》中奔放的线条可能得益于此。

3. 握管执笔法:实为特殊工具(如提斗笔)的必然选择,用于榜书大字,重在气势而非细节。

执笔高低之辩证

执笔高低并非绝对,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1. 低执笔(距笔头约1-2厘米):适合小字及精细笔画,增强控制精度,如钟繇小楷。

2. 中执笔(距笔头约3-4厘米):为大多数情况下的选择,兼顾控制与灵活,如王羲之《兰亭序》。

3. 高执笔(距笔头5厘米以上):适合大字及奔放书风,增加运笔幅度,如米芾行书。

然无论高低,皆须以"虚而宽"为度,过犹不及。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此"提得笔起"四字,正是执笔虚宽的最佳注脚。

结语

执笔虽为书法之初步,实关全局。学者当以五指执笔法为基础,领会"虚而宽"之真谛,进而根据不同书体、字形及个人习惯适当调整。切记执笔之要在"活"不在"死",在"适"不在"固"。若能心领神会,则无论采用何种执笔法,皆可达"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之境界。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4-13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执笔之法:虚宽为体 变通为用》

苏轼"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之论,实为书道三昧之言。历代书家执笔之法虽异,然皆不出"虚宽"二字纲领。今就执笔要旨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执笔之要在于得势
五指执笔法之所以为历代书家推崇,正在其暗合阴阳相生之理。擫押二法如阴阳交泰,大指发力为阳,食指制约为阴;钩格二法似五行生克,中指主运化,无名司平衡;抵法则如太极之托举,使气脉贯通。此五法相生相济,恰如《周易》"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之象。王羲之《笔势论》云"掌虚指实",正谓此理。

二、诸法并存各有所宜
观历代执笔法演变,实与书体演进相表里。三指法源自简牍时代,蔡邕《九势》所谓"势来不可止"者,最宜章草飞动;平复法见载于《翰林要诀》,其掌心空虚之态,恰合二王行书流转之妙;至于捻管法之奇险、握管法之雄强,皆因体立法,非刻意求异也。张旭狂草用回腕法,颜真卿楷书取撮管法,皆证"法无定法"之谛。

三、执笔高低关乎气韵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执笔云:"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皆有主宰。"高捉管者,腕活指灵,适写行草之纵横;低捉管者,掌稳力沉,宜作篆隶之凝重。然过犹不及,米芾《海岳名言》尝讥"世人多写大字时捉笔高,如杖策摇橹",此诚为的论。愚见执笔高低当如琴家按徽,总以得中和之气为要。

结语:
执笔之法,外显为技,内蕴为道。五指法虽为常法,然善书者必知其变;诸家法虽具特色,然明理者自得其要。学者当师古而不泥,如孙过庭《书谱》所言"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终归于"虚而宽"三字真诀。倘能指实掌虚、心空笔活,则无论何种执笔,皆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