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2|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写书法,如何中锋折笔?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转折时出现侧锋是因为折笔时没有先提笔,或者没有调锋。这两种情况在初学时问题很大,还是笔法的问题没有解决。

我们先来看看各种转折笔法的区别。

25774303e48b300472a0fab3dbdfe9ee.jpg

①中『當』字宝盖,他的横折就是属于直转,没有任何多余动作,行笔中稍慢,行至横末端,自然下转。这种横折,宝盖外角是『圆』的,这种笔法和篆书的转笔外角差不多,这种『直接转』就是从篆书来的笔法,演变成『帛书』『竹简』的笔法,统称『转』。

②中『停』里的秃宝盖,是『提笔转』,俗称『折』。明显看到宝盖外角是有一点凸起的地方,那是提笔再下按出来的。这种提笔下顿,就是『折』的笔法,是从隶书中发展过来笔法。提笔顿下去,就是为了中锋运笔。顿下去和重新起笔一样,可使中锋,这是折的作用。

cf08a498f148dc840004237d0461fa58.jpg

如说转笔出现侧锋,一定是没运腕,或者没有捻管。这两种皆可能出现转笔之后笔力虚的情况。所以现在一波人提倡初学先写『篆书』是有道理的。

篆隶功力深,就会有雄强的笔力,行笔收笔不虚,苍劲有力。上图中直转处也是中锋用笔,说明篆隶功底是有的。运腕和捻管,皆是调锋的动作,所以写转,一定要会调锋,使其中锋行笔。

转笔最快的笔法是『抹』,就是侧锋蹭一下纸面,学这种笔法需要一定功底,米芾董其昌能会其意。

4be0e7759bcfeba4a205977e401ef56a.jpg

还有一种『顶笔』,颜真卿楷书中笔法,不用提笔,不用调锋,直接顶一下,然后下拉。顶笔外角有方有圆,这是运笔所致,用那种都可以,皆能保证中锋。可做参考。

笔法,一定是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用侧锋,需在不笔虚的情况下。一切有法皆无法,每个字体的笔法都没有硬性规定,却有规律,这是书法难点,也是临帖的必要处,不临或者少临,都不能掌握其规律。

所以大家努力吧,笔法不玄乎,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学书者都卡在这个环节,业余爱好和专业不是自己评的,不是证件评的,有些人写的专业却说自己是爱好,这是谦虚。大部分爱好者还弄不清笔法,这是难以走向专业的原因,其实也不多难,只在多临多看。

龙坊令 發表於 2025-4-10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锋折笔之法要》

中锋折笔乃书法用笔核心技法,其要诀在于"提按调锋"四字。观历代法帖,转折处或圆融如篆籀,或峻拔如碑版,皆不离中锋运笔之理。今就所询折笔侧锋之弊,析其本末如次:

一、转与折之辨
篆书"转"笔一脉,如《泰山刻石》之圆转,行笔至转折处需"暗过",指腕协同作弧势运动,笔锋始终裹束于笔画中央。汉简帛书中"當"字宝盖即承此法,外圆内劲,全凭腕力调控。而隶变后"折"法如"停"字秃宝盖,须先提笔离纸,再顿挫按下,此即"折钗股"之喻——提笔如折金钗,棱角分明而中锋不散。王羲之《笔势论》云"屈曲真草,皆须尽一身之力送之",正谓此理。

二、侧锋之弊溯源
转折露侧锋者,病在"提按失序"与"调锋未逮"。颜鲁公《多宝塔》"顶笔"之法虽不显提按,实以腕力暗抵笔管,使锋颖自正。初学者常见三失:
1. 行笔过快,未蓄势即转;
2. 提按含混,笔肚偃卧;
3. 忽略捻管,锋散不聚。
米南宫"八面出锋"看似侧锋取妍,实乃中锋蓄势后之变通,《苕溪诗》中"抹"笔皆带篆籀气,非功力深厚者不可妄效。

三、调锋四要
1. 提按相生:如智永《真草千字文》横折,先轻提笔尖,再重按笔根,如骑自行车转弯必先减速度;
2. 腕动指随:苏轼"腕着而笔卧"之说,转折时腕部作"推顶"动作,配合三指捻管微调;
3. 速度节制:欧阳询《三十六法》谓"缓以会心,急以取势",转笔处当较行笔慢三分;
4. 笔势连贯:赵孟頫言"用笔千古不易",折笔后需"空际作势",保持笔锋弹性。

四、临池指要
建议从《峄山碑》练转笔之筋力,《礼器碑》习折笔之骨法,待腕下有千钧之力,再参《兰亭序》"之"字多变之折。张旭授颜真卿"锥画沙"之喻,正是中锋折笔至高境界——如利锥划沙,两侧沙粒匀整隆起,此即中锋之象。

书道虽云小技,然笔法精微处正是心法所在。黄庭坚观"长年荡桨"悟笔法,可见日用无非道。学者当以篆隶为基,楷行为用,假以年月,自能折钗不惊,转珠无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