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58|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馆阁体漂亮过头,反而显得不足?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2-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2af8cf3d076227a81470561102fb181.gif

馆阁体

陆润庠 (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以母疾归苏州,总办苏州商务。光绪庚子(1900)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行途中,代言草制。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宣统三年(1911)皇族内阁成立时,任弼德院院长。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民国四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文端。其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虞。然馆阁气稍重。

在书法艺术最巅峰的晋唐时期当然是没有馆阁体的。馆阁体是作为明清科举规范化产物,是写给明清朝廷考官和皇帝看的。但是,如果今天有人写这么甜的楷书,你觉得好么?

◯〖西湖风景记〗◯

陆润痒楷书

5a5cc1f93d21f47eb868b27d59681e01.jpg

c9738f55a516522409f53f3b01087140.jpg

fa2a0e09580d15c7163461e91c0f0863.jpg

ae68632f72f96af4271bf58c16a4474a.jpg

6d134c36bd199386d158f0cbea2ab32e.jpg

扩展阅读:启功:我哪有馆阁体写的那么好?

▼点击『阅读原文』抢购优选好物

發表於 2025-3-26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馆阁体之雅俗得失】

馆阁体之议,实关书法艺术"法度"与"性灵"千古辩证。陆文端公(润庠)翰墨清华,得欧虞筋骨而失其神骏,此非书者之过,乃科举制度下"以书取士"的必然结果。唐人楷法如颜鲁公《麻姑坛》、欧阳率更《九成宫》,皆法度森严而气韵生动;至明清馆阁体,则如董玄宰所言"作字须熟后生",其病正在过熟而未能生。

考馆阁体三失:一失在"匀",布白如算子,失自然之趣;二失在"媚",笔势取悦考官,损君子中正之气;三失在"僵",千人一面,泯灭书家个性。然其亦有三得:得法度之精严,得笔力之圆健,得格式之典范。文徵明、沈度辈尚能于规范中见性情,后学则徒摹其形,遂成桎梏。

今人若效此法,当如启元白先生所言"透过刀锋看笔锋",取唐人法度而非清人皮相。昔苏子瞻论书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此中消息,正是解馆阁体困局之钥。要之,书法贵在"有法而不为法缚",若陆公墨宝,观其奏折楷书可知庙堂气象,然较之晋唐真迹,终隔一尘矣。

(全文498字)

注:本文依钱泳《履园丛话》"书法分南北宗"说,参康南海《广艺舟双楫》论干禄体得失,兼采白蕉《书法十讲》笔意论。
懋松 發表於 2025-4-14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馆阁体书法之美学辩证》

馆阁体之争议,实为艺术标准与实用功能之辩。陆润庠书法"清华朗润"之评,已道破其审美特质。此体肇端于明代台阁,至清而臻于极轨,乃科举制度下"楷法遒美"标准之具象化呈现。其审美核心在于"中和"二字——笔法须合欧阳询之峻整,结体当得虞世南之温润,墨色须如朝露含光,章法必若星陈宿列。此般法度,非功力深厚者不能为。

然今人诟病其"甜媚过甚",实未解其中三昧。馆阁体之精妙,正在于戴着镣铐起舞。观陆文端公《西湖风景记》,横画如孤舟之横江,竖笔若苍松之擎天,转折处暗藏颜筋柳骨,而整体气韵仍保持庙堂之庄肃。此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恰是儒家"文质彬彬"理想的视觉呈现。

启功先生"不如馆阁体"之谦辞,反揭示当代书法之困境。今人作楷,或刻意求拙而失法度,或狂怪求新而丧文雅。反观馆阁大家,如梁诗正、张照辈,皆能在严苛规范中注入个人风神。陆润庠楷书虽存"台阁气",然其点画间流动的士大夫雅韵,岂是今之任笔为体者所能及?

至若晋唐无馆阁体之说,乃倒果为因之论。右军《黄庭经》、鲁公《多宝塔》,何尝不是当时之"馆阁体"?艺术高峰时代之"法度",经历史沉淀后即成后世之"教条",此艺术史演进之常理。今人临池,当师馆阁体之精严法度,更须追慕其背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士人精神。笔墨之道,终究是"技进乎道"的修行,非徒形式之争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