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82|回復: 0

[训诂学] 【每日一字】愁·愁为心上秋

[複製鏈接]


3688d6f5e27a166b0041ae58e72b0658.jpg
9a483d012c8b254509882eea3a2b659a.png
da72705f95814b1dc203742768264100.jpg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节日的时候,乡愁常常会来得更加猛烈。『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千里之外的我又何尝不是思念着亲人。愁鬓,指的是发白的鬓发,发因愁而白,愁上心,发如雪,两鬓斑白不知春。

8c4f99dbdde0ecce1d69cdefbc969811.jpg

  人们常说,愁这个字,字形就解释了字义:愁为心上秋。秋天,是天气转凉、草木凋零的季节,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此情此景,映照在人们尤其是远行人、羁旅人眼中,便触目伤怀,因景添愁。古人逢秋皆寂寥,悲秋伤秋文章不少,心上的秋可不就更加让人悲伤惆怅了么。这样一解释,还真有点意思。

e421e31e93bbe1745202ee039dd5246b.png


  愁,从心秋声,小篆字形的愁,左上为火、右上为禾,不过隶变之后,变成了左禾右火,这一字形变化与秋相同。愁从心,说明这是人内心的一种感受,本义为忧愁、忧虑。由忧愁,引申为了悲伤、哀愁,这是对于人而言的,用来形容物,则变成了凄凉惨淡的情景。

73785f816fc6a9c91bbce95fd5ac8899.png


  愁是心上秋,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色。于是古人写愁,常常将它化作一种生命形象,从而写出了或绵绵不断或氤氲不绝或繁多或沉重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浩荡东流水,似我长流不断的愁思,无穷无尽,这是愁的长度。『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漫无边际、飘渺不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是愁的广度。『莫将愁绪比飞花,花有数,愁无数。』陌上处处飞花,然而朵朵飞花数的清,我的愁绪却怎么也数不清,这是愁的数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小小的船儿怎么能载得动我这万般愁思!这是愁的重量。……

9a52a5ef73075674504d22b2728c0347.jpg


  『假如三万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中国人的情感内敛,但是饱满,因此有时候,山石草木,鱼虫鸟兽,都可触发人内心的情思,对于心中有愁的人而言,一棵柳树是离别,一轮明月是思念,一片春草是蔓延不断的愁绪,一江春水是砍不断剪不断的无边忧愁……而这些愁之中,有两者,最为『心上秋』,一为离愁,一为乡愁。

73ac47e5d7dcb66adf24df5f51f14f62.jpg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倩女离魂〗中有言『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害了,相思病怎熬。』离恨天常常被用来形容离别的愁苦,大抵是因为人间的离别总是让人倍感忧伤。古人言:『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可是门外有着四通八达的路,阡陌纵横,来去随意,聚散总关情。于是『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离别产生的愁苦,似春草不断生长。尤其是对于羁旅行役之人来说,除去当时生离的痛苦,路途的困顿、异乡的陌生、亲朋的山高水远,在心上渐渐笼罩成一个悲秋。在离愁之外,更添一层乡愁。

474a1df7da48d73c7656e5308754865e.jpg


  对故国故土的眷恋,永远是羁旅他乡之人的一大情结。它深埋心底,触景而发,覆盖了个人、亲朋、家园、故乡乃至于国家,是怀念、是眷恋、是无法割舍。故乡的自然景物是否依旧?故乡的亲朋好友是否康健?故乡的风物是否有所变迁?思乡的愁闷,怀乡的愁苦,便形成了乡愁。

8baec61baae38ae3a1e94f5659478d1f.jpg


  对离人而言,乡愁往往来得无法抗拒。『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雨是愁雨,点点滴滴落在心里。『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窗外阵阵捣衣的声音,捣在心上是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当归,而我未归,暮色之中看不到故乡,苍茫的江水犹如内心忧愁。乡关何处,乡愁何甚。

7f9ad23ec5dd8402e73c392372478982.jpg


  秋有秋的悲切,愁有愁的苦恼,离愁别恨此处有彼处也有,乡愁乡思过去有现在依然还有。离愁与乡愁从来不是过去时,古人有,今人也有,古人离愁、乡愁饱满,今人亦然。从古至今无数个离人的愁绪,渐渐交织成一个纠缠不休又无法排解的情结,这个愁的情结已然不仅限于对个人境遇的悲切愁苦,而升华为一个时代的愁。『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到元明清,多少离人,多少愁客,他们的愁在个人生命之外,何尝不曾有对历史的追思和对现实的关注,何尝不在笔底有着对国家的认可、对民族的认同。

b45b6f08d848fc00dce610c2d8cb0f72.jpg

  空间和时间的距离,的确隔断了一部分情感的传递,然而离愁与乡愁却一直存在着,离人与愁客一直在低声呓语着。沧桑的历史车轮滚过许许多多年,情感的渴望从始至终未曾改变,这是对亲朋的眷恋,对故乡的眷恋,对民族的眷恋,对整个中国的眷恋。沉淀在愁之中的,是依归的诉求。(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