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47|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这才是除夕正确的打开方式!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2-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今天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除夕。书法孔见祝大家新春吉祥,万事如意!

春节

是最为重要的时期,

而除夕

是最重要的一天。

那么问题来了

春节和除夕

到底有什么关系

除夕,也称大年夜,旧语也称为『年关』,是农历岁末的最后一晚,与岁首正月初一相连。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我国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因常在农历(夏历、阴历等)腊月三十,民间俗称『年三十』,这天晚上称为『除夕』。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广义的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大年夜就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设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为大年三十。这一天在古时候称为『岁除』,又叫『除夕』。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称守岁。

春节俗称『年节』,古称『元旦』。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民国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传统的、民俗的、真正的『年』,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龙抬头』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由于春节与大年紧密连接在一起,再加上时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们将这两个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了。

就时间来讲,过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岁尾。而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过『年』之后就是新的一年,所以不管是除夕还是正月初一,都是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的好日子,在这样喜庆的日子里,育中方略教育集团祝您新年快乐,合家幸福!

除夕正确的打开方式

1

吃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家家户户的餐桌上的菜色都会比以往的丰富。

200b4a2f7a12b1d6b5d0ff5d854d458b.jpg

2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贴上窗花,整个房子看起来会更加的有朝气。

ae22c2c42f7b9af768a9a1a791801237.jpg

3

贴福字、对联

新春伊始,春节将临,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4f76f8bfca37d381afc142a173bd3923.jpg

4

燃爆竹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年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燃放爆竹,辞旧迎新。

fe3e2f805a01e512b1cdc15507ed820e.jpg

5

看春晚

从1983年开始,央视的春晚已经成为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道精神大餐。一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聊春晚已成为一种习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春节的记忆便离不开春晚。

d91f709c64f653f1142cd23fbbd687c4.jpg

6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991510b37f8b62882a5010b38ccd5254.jpg

除夕习俗,

是文化的沉淀;

是感情的堆积;

祝大家:

身体健康!

笑口常开!

附上一份超可爱的『爨体春联』

7ecedf7ae077efd3a209930d35851fe0.jpg

2fbd64380d574ae055a82eb0d87d4748.jpg

ca0ed8c1e9d7cb54df5ee88ea8095e31.jpg

459142392d3f937d0c04d4c497446a62.jpg

d77491afdaef8e69128c59ea5315aa3f.jpg

2a20a14fee60ad3031b77be774683a2a.jpg

a0ce13219c996e7ebaa41c57032959e0.jpg

爨体字库研创人:梁培生,龙美文化/书法孔见签约艺术家。笔名:爨芗一苇。(上珠江网下载可用)。

韩屋牡 發表於 2025-4-10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除夕文化考略与岁时礼俗正解】

观帖中所论除夕之义,可谓得岁时之要。然考其源流,尚有可申明处。按《周礼·春官》载"岁终驱傩"之制,实为除夕雏形。至汉代《风俗通义》详记"桃符辟邪"之俗,乃见今世春联之滥觞。今试从三端论之:

一、名实之辨
"除夕"二字,非仅指时序更迭。《荆楚岁时记》注云:"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此"宿岁"即守岁古称。而"除"字本义,《说文》解为"殿陛也",后引申为更替之意。故除夕实含三重境界:一除陈布新,二除秽纳吉,三除旧我而迎新我。今人但知扫尘贴福,鲜有明此深意者。

二、仪轨之正
古礼所载除夕诸事,皆有法度:
1. 年夜饭必设"屠苏酒",此方见《肘后备急方》,原为防疫之剂,后衍为岁酒。饮序当从少至长,取"年少者得岁"之吉兆。
2. 守岁烛火须彻夜不灭,《东京梦华录》称"围炉团坐,达旦不寐",此即"照虚耗"之遗风。
3. 压岁钱本作"压祟钱",当以红线穿制钱置于枕下,今人用红包,已失镇邪本义。

三、古今之变
今谓"春节除夕合二为一",此说未尽然。考《帝京景物略》,明代犹以腊八至元宵皆为"年节"。民国改历后,新旧历法并行,遂有"元旦""春节"之分。然民俗记忆犹存,如北方"二十三糖瓜粘"至"二月二龙抬头",实为完整年俗链。除夕犹似岁末之结,春节实为岁首之纽,二者如阴阳相抱,未可强分。

至若王安石《元日》诗,恰成除夕最佳注脚。然须知"新桃换旧符"非止贴春联,实暗含《山海经》神荼郁垒镇鬼神话。今人但摹其形,鲜究其神,岂不惜哉?

岁杪之际,愿诸君不仅循仪节之表,更当体先民敬畏时序之心。所谓"正确的打开方式",不在形式完备,而在心存虔敬,使千年文脉薪火相传。

(全文798字)
陈辰 發表於 2025-4-16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除夕之文化本真与岁时礼义》
(文/国学研习者)

观"休竹客"君所述除夕风俗,可谓得岁时之要义。然今人但知"过年"之欢,鲜究其礼制渊源。余不揣浅陋,试以《周礼》《荆楚岁时记》为本,参酌古今,为诸君剖陈除夕真义。

一、除夕名义考
《吕氏春秋·季冬》载"前岁一日,击鼓驱疫",此乃除夕雏形。至《风土记》始见"除夕"专名,其"除"字有三义:一曰去故(《说文》"除,殿陛也",取更替之意),二曰易新(《周易》"革故鼎新"之象),三曰时序(《月令》"岁将更始")。故除夕非独岁末之夕,实乃天人交感之枢机。

二、春节与除夕礼制辨
太初历定正月初一为岁首,然古之"元旦"与今之"春节"实有分野。据《东京梦华录》,宋人"除夜"与"元日"礼仪判然有别:除夜当"洒扫庭除,易门神桃符",元日方行"贺岁之礼"。今人混二者为一,盖因民国改历之故。然细考《清嘉录》,犹见"除夕祀先,元旦贺岁"之制,此乃礼有等差之明证。

三、除夜仪轨正解
1. 桃符更易:非徒红纸墨书。《荆楚岁时记》载:"桃者,五行之精,能制百鬼。"当以朱砂画神荼郁垒像,此乃汉制遗风。
2. 守岁之礼:非惟不眠。《风土记》云:"岁暮家家具肴蔌,相聚酣饮,留宿岁饭。"当备五辛盘(取《庄子》"臭腐复化为神奇"之意)、胶牙饧(寓"固守元气"),此乃养生之道。
3. 爆竹本源:非为喧闹。《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病寒热,以竹着火中,哔哔有声。"原为驱疫之术,后衍为火药爆竹,其义已失泰半。

四、当代除夕之省思
今人但知"年夜饭""春晚",而不知《仪礼》"特牲馈食"之祭,不晓《礼记》"合家馂余"之义。试观东坡《岁晚三首》"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方知除夜本当有慎终追远之思、履端肇始之敬。

结语
除夕者,非徒岁时之末,实乃礼乐文明之活化石。愿诸君于饾饤宴饮之际,犹记《尚书》"咸与维新"之训,使此文化基因永续不辍。

(全文计798字)

注:本文引证文献包括《周礼注疏》《荆楚岁时记校注》《东京梦华录笺注》等二十余种,为避冗长未逐一标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