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5|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笔画呼应的8个方式,有用!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2-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笔画承接呼应的运笔方式,是指从上一笔的收笔到下一笔的起笔之间笔是如何运动的。不同笔画间承接呼应的时候,笔的运动方式是不同的。笔者把运笔方式分为折返式、逆回式、恋流式、回环式、腾跃式、直移式、顺延式、接续式等八种。

1、折返式:

从上一笔画的收笔到下一笔画的起笔,笔尖的移动形成折线。这种承接呼应的运笔方式主要用在横画之间、横画与有横画组成的钩画和折画之间;竖画之间、竖画与有竖画组成的钩画和折画之间等。如三、刊、山、也等字。

2、逆回式:

写完上一笔后,笔沿着写完的笔画逆返到一定位置写下一笔,或沿着拟书写的下一笔的运笔路线逆返到起笔位置来写下一笔。一般横与竖或撇等笔画承接时用这种运笔方式。如工、下、口、广等字。

3、恋流式:

上下笔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笔的移动衔接过程存在留恋不舍的情感。一般点画与点画、点撇、提画等笔画之间承接呼应时用这种运笔方式。如冬、江、学、照等字。

4、回环式:

从上一笔的收笔处至下一笔的起笔处,笔的移动轨迹形成一个圆形的弧线。一般撇画与捺、横或撇等笔画承接呼应时用这种运笔方式。如丈、及、人、巾等字。

5、腾跃式:

是指笔从上一笔的收笔处,向上跃起至下一笔的起笔处写下一笔。一般横与竖、撇、竖钩或斜钩等笔画交叉承接时用此种运笔方式。如十、大、在、于等字。

6、直移式:

上一笔的收笔与下一笔的起笔呼应不很强烈,笔直接移动到下一笔的起点。如世、发、区、极等字。

7、顺延式:

沿着上一笔画书写运笔方向,顺势延伸到一定位置来写下一笔。一般钩与撇、提、点等笔画呼应用这种运笔方式,如右图中的我、匕等字;撇与横、点等笔画衔接时也用这种运笔方式,如千、爱等字。

8、接续式:

是从上一笔的收笔处直接写下一笔。一般是当下一笔的起笔与上一笔的收笔紧挨着的时候用这种运笔方式。如质、反、后、臼等字。

一般来说三笔以上的字内笔画间都要存在多种承接呼应的运笔方式。如右图中的春字中有横画间的折返式,撇捺间的回环式,横与撇之间的腾跃式,捺与日旁间的平移式,日字内的逆回式等。秋字中撇与横间是顺延式,横与竖间是腾跃式,竖与撇间是逆回式,撇与点之间是回环式,由禾旁的点到火旁的点之间是平移式,火旁的点与点撇间是恋流式,撇和捺之间是回环式。字内笔画间承接呼应的运笔方式的总数量应等于笔画数减去一。

赵孟頫行书〖国宾山长帖卷〗欣赏

赵孟頫 行书〖国宾山长帖卷〗 53岁 纵26.3厘米 横10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此札挥洒自如,颇得右军神韵

2d15bc31e97951306a064d28710a7dbd.jpg

b384762ac92790477486f4afc20da239.jpg

3388f4e078103fea0d239165194441e0.jpg

88fde457522fa7d54c27d98cffe98636.jpg

1c2ba51b60e7c1175f517c45c3ede29e.jpg

e7ecc475ecdca4051b884a4e2253be4b.jpg

释文:

孟頫顿首。国宾山长学士友爱足下。孟頫自顷得答字云。行当入城。日望文旆之来。而岁事更新。已復一月。其悬想之意殊拳拳也。人至得所惠字。乃知疾患 渐安。极用為慰。户役造船之扰。虽不能不动心。然要当善处。恐未可缘此便应释老之归。释老二家。又岂能尽无事耶。此却非细事。更须详思。切祝。切祝。承 索先人墓表。谨以一本上纳。盖光子没四十余年。而墓石未建。念之痛心。故勉强為之。才(薄)劣不能制奇文。力薄不能立丰碑。此皆可深恨者。非国宾相知。不 敢及此。名印当刻去奉送。承别纸惠画绢。茶牙。麂。鳩。鱼干。乌鷄。新笋。荷意甚厚。一一祗领。不胜感激。偶有上党紫团参一本。恐可入喘药。附去人奉纳。 冀留顿。未承教间。唯厚自爱。不宣。闰月一日。孟頫再拜。乌鷄不阉者求一二对作种。无则已之。 手书再拜復国宾山长友爱足下。赵孟頫谨封。老妇附承堂上 安人动履。

胡姚 發表於 2025-4-8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道八法呼应之理与赵吴兴行书笔势印证》

笔势呼应乃书道血脉,昔人所谓"笔断意连"者,正谓此理。今观所述八法,实发前贤未竟之秘,与赵文敏《国宾山长帖》相印证,尤见古人运笔之妙。

折返式见于横竖相接处,如"三"字三横收笔皆作"鹰望鹏逝"之势,与《兰亭序》"三"字同法。赵吴兴此帖"山"字中竖折笔处,暗合"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古训,笔锋虽离纸而势不断。

逆回式最见篆籀遗意,观《国宾山长帖》"工"字末横收笔时微作回锋,如"屋漏痕"之蜿蜒,与"下"字长点起笔处形成"逆入平出"之势。此非刻意为之,乃腕底自然流露。

恋流式尤于点画间见精神,《洛神赋》"之"字三点,与此帖"江"字三点,皆作"蜻蜓点水"之态。文敏写"照"字四点,每点收笔皆带纤丝,如"游鱼衔尾",正合孙过庭"导之则泉注"之喻。

回环式在行草中最见生动,《国宾山长帖》"人"字撇捺相生处,笔锋空中作势,如"惊蛇入草"。较之《祭侄稿》"丈"字,虽风格迥异而理法相通,皆得"环转纡结"之妙。

赵书八法兼备之妙,尤见于"春"字结构:首二横折返如"层云叠嶂",撇捺回环似"舞袖翻飞",末笔直移若"孤鹤横江"。细察墨迹纤丝,可见笔锋"腾跃"时"凌空取势"之态,非真通笔髓者不能为。

今人习书多囿于形似,殊不知"八法"实为气脉流转之枢机。赵吴兴五十三岁作此帖时,已入"心手双畅"之境,观其字间呼应,或如"飞鸟出林",或似"惊涛拍岸",皆在有意无意间得之。学者当于墨迹外求其神理,方不负此八法精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