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4|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到晚年,米芾才明白这个道理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2-16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米芾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芾写字,一度想入魏晋,但下笔太狠辣,未得魏晋风流。其实,这主观上是米芾之憾,而客观上,则是米芾之福。为什么?

我们从书法史来看,得魏晋风流的米芾,不可能比得上开宋写意书风的米芾。比较来看,论魏晋平和蕴藉之韵,当时与米芾并称为『米薛』的薛绍彭还胜米芾一筹。但历史给出的答案是,得魏晋风流的薛绍彭最终比不上米芾,成为划时代的书法家。

e754df1efb770e604f8632d9c16efa89.jpg

薛绍彭〖大年帖〗

其实,米芾早年行书未成形前,尽学唐楷。在入『晋魏平淡』之前全学唐人,以楷书为多,因此集到多种唐书特征:欧书的险绝,柳书的挑剔,颜书的雄肆,禇书的流转,他很聪明地把各种风格吸收在自己的笔下,同时暗合了时代的潮流,成为集古字之大家,但问题来了,唐楷养成的书写习惯,又成了他『入晋魏平淡』,『专学晋人』的极大障碍,使他最终没能『入晋人格』。

因受唐人禁锢的书法现状,米芾很着急。

黄庭坚评米芾:『其书有鲁莽草率的情况。』

项穆说:『米之猛放骄淫是其短也。』

米芾不爽,于是自解说:『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其实,这真实内心关于学唐人后无法触及晋人的极其矛盾心理。

c838aaddbcc3131400df442894dfbfa1.jpg

米芾〖德忱帖〗

米芾在他的论草书中写道:『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从这段米芾的书论中,可以说米芾把『晋人格』作为他一生书学的目标。米芾是在他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晋人的书法的呢?至少在他32岁之前没有过于关注,证据就是米芾在北宋元丰五年也就是他32岁时『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之后才将晋人格作为他终生的书学追求。这句话也可以看出,苏东坡对米芾书法的意义。

2ef4f509a9589d077bbb5a250cce3e25.jpg

米芾学晋人草书〖元日帖〗

平实散淡,是米芾学晋人一直到晚年才明白的一个道理。

米芾中晚年的代表作〖蜀素帖〗,是学〖集王圣教序〗的。虽然在形式上、结字上学有所得,但仍然不时露出米芾从前作书的刷笔和怒张之气。有时为了蕴藏一些,用笔略就显的犹豫不决,出现了一些滞笔。米芾学〖集王圣教序〗和王羲之又从不说与人,除了不传之秘外还是因为『专学晋人』后虽然有大的进步,但始终没有能够做到『入晋人格』。

f680669e28b3bd91cb13f783379712b0.jpg

米芾中晚年〖蜀素帖〗

散淡至美,米芾终于晚年才明白了这个道理,『老无他物适心目,天使残年同笔砚』,书风较中年有所收敛,有晋魏平淡的趣味了。『既老始自成家』。米芾说『唐太宗学右军不能至……故大骂子敬』,而他自己呢,由于用力学习王羲之而达不到那个『入晋人格』目标,晚年也就大骂『二王』了。当然,这也为之自成一格,其『八面出锋』正是突破『二王』之处。

梅花 發表於 2025-4-2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米芾晚年书学境界之升华》

米芾晚年书风之变,实为北宋书法史上一大关节。其所谓"晚乃平淡"之悟,非仅技法之嬗变,实乃艺术生命之圆融。今试从三端析之:

一、由"集古"到"破古"的辩证历程
米芾"集古字"功夫冠绝两宋,然其早年困于唐人法度,尤以《圣教序》为圭臬。黄伯思《东观余论》评其"如仲由未见孔子时气象",恰道出其中消息。唐人楷法之提按顿挫,与晋人"一拓直下"之笔势本相龃龉。观其元丰年间《三吴诗帖》,犹见颜鲁公筋骨;而大观间《虹县诗》已得献之"八面出锋"之妙。这种蜕变,正是通过"日临晋帖"的苦功,将唐人技法解构重组,终成"风樯阵马"之米家笔阵。

二、"平淡"美学的深层意蕴
项穆《书法雅言》讥其"猛放骄淫",实未窥其晚年三昧。米芾《海岳名言》自谓"老来作书有晋魏平淡之趣",此"平淡"非技法之平铺,实乃苏轼所谓"绚烂之极"后的返璞归真。其《蜀素帖》中"鹤游"二字,起收无迹而姿态横生;《苕溪诗》"水云"连笔,看似漫不经心而气韵流动。这种"散淡",实是将"沉着痛快"的极致表现内化为呼吸般的自然律动。

三、历史定位的重新审视
薛绍彭虽得晋人形貌,然如董其昌所言"终堕时人窠臼"。米芾之伟大,正在其以"不晋不唐"之姿,开创"尚意"书风新境。其晚年悟得:晋人风流不在点画形似,而在"写其胸中之妙"(《宝晋英光集》)。故《多景楼诗》虽纵横跌宕,而自有江左气度;《研山铭》虽奇崛险绝,却不失从容之态。这种矛盾统一,恰是宋人"格物致知"精神在艺术上的终极体现。

米芾晚年手札有云:"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此语可为其艺术生命作注。其价值不在摹晋之似,而在以唐人法度破晋人藩篱,终成"宋书第一变体"。后世赵孟頫得其形,王铎得其势,而真能传其神者,惟董其昌"淡墨探花"差可比拟。此中消息,足为今人研习传统者三思。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