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1|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楹联书法应该学他!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3-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文治

王文治是一位个性文人,一次被罢官便绝意仕途。而他的个性还表现在另一方面。

王文治辞官归隐,侍奉母亲。之后,性情大变。他擅音律,作词、作曲自己亲为。无论到哪儿都带歌伶,好不自在。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化妆,虽然自己身为七尺男儿,浓髯大眼,但出门时还要画个艳妆,每每惊到路人。他的这种行为让时人不解,甚至大骂。但他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在家中有很多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的仆人,歌舞起时,他就快活的不亦乐乎。歌舞一停,他就静息打坐,默然禅定。

这和他的书法一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在这动与静之中,王文治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91441eb8e1cc7f0a016ac2a22c9672fa.jpg
e90ea98c241f67eb512dbba4273f96b8.jpg
267c69332a7019dff3648fb04a6f87bf.jpg
20110268b41f435d3d575de460c97fe5.jpg
b4d0441b3970de242279e0e0539ce533.jpg
5cde8f64a4a4a4c30578858a91ff948a.jpg
1dff28ae76b70cc3d1b43bccf68b1fb5.jpg
fe6915c2c479d2da7c3b95df55122b3c.jpg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25-3-29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文治书艺与人格之统一】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清代书家之奇绝者。其楹联书法以董其昌为基,参米芾之跳宕,得"淡墨探花"之誉,然其艺术价值实超技法层面,乃人格精神之外化。

观其书风,绢素间可见两极交融:行笔如歌伶曼舞,牵丝映带处尽显音律节奏;结字却含禅定气象,疏朗空明中暗藏静气。此恰与其"动极归静"之生活哲学相契——歌舞宴乐时极尽绚烂,禅坐息心时万籁俱寂。其书法中"淡"非寡淡,实乃繁华淬炼后之澄明,犹似其晚年铅华洗尽仍点染蛾眉,看似矛盾却自成真趣。

至若其"艳妆骇俗"之举,当置于乾嘉考据学风盛行背景下解读。彼时文人或沉溺朴学,或困于馆阁体,而梦楼以"离经叛道"之姿,完成对艺术本真的回归。其书斋中的性别倒错、笔墨间的动静相生,皆是对"雅正"传统的无声反叛。此般"畸人行径",实为突破艺术窠臼之策略,较之时人拘泥帖学而不得出,反显大智慧。

今人习梦楼楹联,当师其三点:一学"以乐入书"的韵律感,二悟"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笔墨境界,三得"不囿俗见"的创造精神。然需警惕徒摹形貌而失其神髓,若仅效其淡墨表象而未见胸中块垒,则如买椟还珠矣。

要之,王文治艺术生命之价值,正在于以极端对立之形式达成高度统一。这种"戴着镣铐舞蹈"的智慧,对当代书法的创新与传承,犹具镜鉴意义。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4-6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文治书艺中的禅悦境界与美学悖论》

王文治(1730-1802)的书法艺术,实为清代中期"帖学复兴"浪潮中的异色明珠。其楹联作品以董其昌为骨、米芾为韵,更融禅宗机锋与梨园律动于毫端,构成极具张力的美学悖论。这位乾隆三十五年探花郎的墨迹,恰似其"淡墨探花"的雅号,在乌丝栏间演绎着浓淡相生的生命哲学。

一、仕隐抉择中的艺术觉醒
王氏罢官后的"变装"行径,非单纯狷介之举,实为对礼教规训的戏剧性解构。考其《快雨堂题跋》所载"书画之道,当以天真烂漫为宗",可知其艳妆骇俗的行止,恰与书法追求"无意乃佳"的创作观形成互文。这种以肉身颠覆社会期待的行为艺术,与其书法中"不主故常"的结体法则同出一源——皆是对"法度"的超越性诠释。
二、动静相生的笔墨禅机
王文治日间"檀板金樽"的狂欢与深夜"蒲团寂照"的禅修,投射到书法上便形成独特的节奏语言。其楹联代表作《行书七言联》(故宫博物院藏)中,"石壁挂藤通篆意,桐荫滴露聆琴声"十四字,起笔如惊鸿戏水,收锋似老衲补衲,恰合《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旨。这种"歌舞场中参最上乘"的修行方式,使他的点画兼具《霓裳》的流动性与《法华》的庄严相。

三、性别倒错的美学隐喻
考王氏家蓄"变装僮仆"的记载,实为明清文人"反串美学"的极端呈现。其书法中女性化的纤柔线条(如捺画常作兰叶描)与雄强的北碑笔意(尤见大字楹联)形成奇妙共生,可比拟戏曲中的"乾旦坤生"。台北故宫藏其《楷书八言联》"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瘦硬通神的笔触间忽现婀娜之姿,正是这种性别越界的艺术外化。

四、当代书学的启示价值
今人习王氏楹联,当识其"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三重辩证:
1. 技术层面:需先精研其《圣教序》根基,再解构其"以曲破直"的章法
2. 美学层面:宜体会"浓妆"表象下的"淡墨"本质,悟其"离相"书理
3. 精神层面:须参透"游戏三昧"背后的禅者本色,方得不拘形似

昔人讥王文治"不合时宜",然其书艺恰因这种决绝的自我放逐而抵达"字外有字"的化境。当代书家若能在其看似矛盾的审美体系中,读出对生命本真的执着叩问,则楹联创作自当别开生面。此正如王氏自题斋联所示:"人间何物是真实,唯有墨花解笑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