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79|回復: 0

[庚子赔款] 【清华校长梅贻琦传】美国总统决定退还多索庚子赔款内幕

[複製鏈接]
甫纬 發表於 2018-3-13 09: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

李鸿章死后,袁世凯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一跃凌驾于各省督抚地位之上,成为控制京畿重地的实力派人物,为中外所瞩目。正当世凯春风得意,在平津地盘上呼风唤雨之时,梁诚发往外务部的密件被其闻知。5月23日,即外务部收到密件的第十天,袁世凯致函外务部,谓:『愚见目前中国待办要政极多,正虑无款可筹。美廷既有此盛举,应将此项收回之款,用以整饬路矿,作为举办学务之成本,即以所获余利,分别振兴学校,庶可本末兼权,款归实济,而举一二富强之要政,即为造千百才俊之宏基,亦仍与梁使之意相合……。』[44]袁氏特别请外务部通知梁诚,令其与美国协商并争取美方同意,以便早日实现还款修路开矿之目标云云。

时外务部总理大臣是庆亲王奕劻,尚书兼会办大臣为瞿鸿禨,原已同意梁诚想法并给予嘉许。对于袁世凯之意见,认为所提不合时宜,实属节外生枝,徒令各方不快。鉴于袁氏权势熏天,在不能得罪又不便明确拒绝的情形下,只有暗示梁诚于交涉中采取遮掩两端,或采取李鸿章惯用的『和稀泥』『捣浆糊』之伎俩,予以应付。6月1日,外务部致梁诚函,在简述袁函内容之后,又谓:『惟现在适有粤汉废约之议,若以整顿路矿为词,恐不免因疑生阻,仍应请阁下揆度情形,必须毫无妨碍,方可示此宗旨,否则但告以办理一切有益之新政,决不妄费。应措词较为赅括,务希相机因应,以期事克有成。』[45]

袁世凯

袁世凯

袁世凯

就在清廷外务部向梁城发出密函的前三天,即5月29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病逝于任所。此举给梁诚以重大打击,退还庚子赔款的磋商,无疑随着海氏之死而增加新的困难与阻隔。

7月12日,出于对海·约翰的纪念,已来北京的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受到清廷官员热情招待,外务部官员借机向其陈述庚款归还的迫切心情与新政改革理想,柔克义深为感动和同情,在致美国总统罗斯福信中,柔氏明确提出:『在过去的几年里,海·约翰经常与我说起这件事,每次他都最后这样表达他的意见:我们必须找到某种方式履行公正。但这件事在国务院中并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只是在海·约翰和我之间一再讨论,因此,提请您关心这件事是我的责任,也是对海约翰的纪念,相信以您的智慧,您能够决定以某种方式完成这一愿望。』[46]

此时,大清国与美国的关系又出现了新的裂痕。起因是美国虐待华工,激起华人义愤与中美舆论的谴责。原订中美禁工条约即将期满,中国希望废约再立新约,提出新的合作草案。美国初则拒绝修约,继则讨价还价,致起争议和谈判停顿。美使柔克义起程来华,主要任务就是与清廷另行交涉。而上海总商会闻讯,决计发动各界抵制美货,因而酿成全国性抵制美货运动。[47]另一个破裂原因,则由清廷收回粤汉铁路引发。[48]1905年5月间,美国合兴公司已有意退让,转而获得大量赔款,但美国总统罗斯福则表示反对,态度至为强硬。此外,主张退还赔款的国务卿海·约瀚又突然去世,继任国务卿路提(Elihu)正是前次代表合兴公司与梁诚交涉要求巨额赔偿者,其态度自与海·约瀚大为不同。美使梁诚见此情景左右为难,庚款之事一时难再提出。而此时的罗斯福因对粤汉铁路一事『颇不适宜,且恐有些牵掣』,对庚子赔款采取『搁置不提』的方法,凉在一边。中美关系如同一艘巨轮,在冰山冲撞与暗潮涌动中打着旋儿渐趋下沉。

尽管如此,当梁诚接到外务部密函,并再度找机会与美国总统见面晤谈时,罗斯福仍和蔼大度地表示,待议院开会时一并交议,并谓去年海·约瀚曾有此说,现『海虽不幸去世,自当勉竟其志』。至于议院是否同情并给予通过,罗斯福没有把握,梁诚心中更是无底。再加上袁世凯横空插来一杠,使原本棘手之事变得更加复杂纷乱。尽管梁诚已预知美国政府官员认为退款本意在教育,但面对袁氏提出的移作路矿建设,梁自是不便也不能提出,同时也不好向美人公开承诺非教育莫属,一旦袁世凯叫劲或在背后捣起乱来,教育之事未成,美国人又不肯退款,很可能落个鸡飞蛋打的结局,而自己也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于是,梁诚在致外务部函中表示,自己将与继任国务卿路提(Elihu)商订办法,尽快提请国会讨论通过,并使议院大佬们对于退款用处『任由我国自决,不令稍沾迹象。』即美国人只管快马利地退款于我大清帝国,其它的事少啰嗦,更不要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与此同时,梁诚采取侧翼进攻战略,运动议绅报馆,在美国国内大造舆论,赞成退款,迫使美国上层官衙与国会大员尽快『以期决可。』[49]

出乎梁诚意料,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归还庚子赔款之事再次出现动荡反复。

美国总统悉奥多.罗斯福

美国总统悉奥多.罗斯福

美国总统悉奥多.罗斯福

美总统虽然应允退还庚款,但迟迟不向国会提出此案,原因是中美关系更趋恶化,罗斯福越想越觉得中国抵制美货运动及收回粤汉铁路,有欠公道。而1905年10月29日,广东又发生连州教案,美国传教士等五人被杀,更引起其反感。[50]11月16日,罗斯福在接见美国长老会在华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时表示:『中国目前发生的抵制美货和杀害传教士事件,使退还庚子赔款不可能,至少目前无法向国会提出。』[51]大局如斯,总统罗斯福已无能为力,梁诚更是仰天长叹,退还庚款之事就此停顿下来。

1906年初,在清廷重压下,中国社会各界抵制美货运动逐渐平息。同年3月,清政府应美国政府要求,公开发布保护外人『上谕』,美国总统罗斯福对退还庚款的态度亦有所转圜。

一直瞄在美国公使馆观察外界动静的梁诚,见中美关系冰层在暖风吹拂中裂开了缝隙,而有缝隙就有撬动的机会和可能,遂不失时机地再度展开行动。只是,梁诚经过深思熟虑,没有直接去触碰美国权力中枢,而是从中产阶级和民间悄然着手,如招开记者招待会,到处对民众演说,写信致电发动议绅报馆、传教士以及教育文化界人士,从各个方面向美政府高层进言、督促、施压,呼吁庚款退还早日成为事实等等。在梁诚与国内相关人士遥相呼应,共同奔波、策动下,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加入了为退还庚款鼓与呼的队伍。

1906年初,美国伊里诺里州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校长埃德蒙·詹姆士(Edmund J.James),向罗斯福总统呈交了一份《关于派遣教育考察团去中国的备忘录》,指出:『中国正临近一次革命。……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如果美国在三十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向这一个国家来,并能使这个潮流继续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

詹姆士对当时中国大批学生留学欧洲和日本表示十分关切和着急,认为:『这就意味着,当这些中国人从欧洲回去后,将要使中国效法欧洲,效法英国、德国,法国,而不效法美国;这就意味着,他们将推荐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教师到中国去担任负责的地位,而不是请美国人去;这就意味着,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商品要被买去,而不买美国商品。各种工业上的特权将给予欧洲,而不给予美国。』最后,詹姆士以诗人和战略家的姿态作了如下结论:

为了扩展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一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获得更多。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52]

大清帝国自同治末年开始派遣学生出洋留学,当时选择的国家,几乎全部为欧洲和美国。但到了1896年,形势急转直下,朝野上下均调头转向日本,无数青年学子纷纷涌向日本岛国,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富民之道。其原因在于甲午一战,以泱泱天朝大国自居的大清王朝,竟败于撮尔弹丸之国,举国上下如冷水浇头,大受刺激并从睡梦中惊醒。朝野内外对日本的态度由鄙视转为崇拜,直至演变为狂热地羡慕其维新改革的巨大成就,无论从精神到行动,迅速转向了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本的战略、战术轨道。1898年,清廷重臣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指出『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榎本(武扬)、陆奥(宗光)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洋所胁,率其百余人分诣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张氏雄文普一问世,即得到朝野重视和追捧,各省官僚与知识分子提及人才培养,无不主张派遣学生前往日本留学。而留学日本,从舟车与学费等方面算计,亦较欧美便利许多,特别是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体制,最能满足清王朝的心理需要。清廷于1904年模仿日本教育制度,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同时以高薪大量聘请日本教习千余人到中国各省学堂任教,如张伯苓任学监的敬业学堂所聘日本教习,即是此风熏染的例证。当年鲁迅、陈衡恪、陈寅恪、许寿裳、沈尹默、沈兼士等后来成名的知识分子赴日本留学,亦在这一个时期前后。因了一种朝野默契和风云际会,留日学生迅速兴起,仅1905至1906年,留日学生即创八千人以上纪录,至1907年总数已超过五万人。——这个时期与这个显赫数字,被著名中日关系史专家任达(Douglas R.Reynolds)称为中日关系的『黄金时代』。[53]

在此之前的1877年至1900年间,美国在中国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培养了一不少人才,但清政府各省咨议局规定,官立学堂的毕业生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教会学校则否。[54]这一现实渐渐引起美国方面不满。1905年12月22日,美国驻华公使代表团中文秘书威廉斯致书柔克义公使,曾提及此点,认为:『教会学校……从未得到官僚阶级的多少支持,而它的毕业生极少可能找到官方任用机会。……难得有一个人会获得重要的位置。』[55]对此,柔克义早已有所注意并耿耿于怀,期待有机会改善此种现状。当庚款退还问题浮出水面后,在美国政府官员中,反应敏锐且最早积极主张以退款用于改革中国教育者当属柔克义,他认为教育可使中国政治安定与商业繁荣,使中国成为富足的贸易伙伴,尤其是一旦留美学生成为北京领袖时,美国对中国将有很大的影响力。因而,他于1905年初会梁诚,即有意让清廷声明退还庚款用之于教育,以便国会顺利通过。

对于威廉斯等提到的问题,长期处在中国教会学校的政教人员以及传教士看得更加清楚,也更有切身感受。如在华的英裔美国商人兼公理会传教士斯密士(Arthur H.Smith,中文名为明恩溥),曾积极主张美国把退还的庚子赔款,用来创办教育并作派遣游美学生之用。此公于1872年来华,最初在天津混事,1877年到鲁西北赈灾传教,在恩县庞庄建立第一个教会,先后在此建立起小学、中学和医院,同时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通讯员等。1905年,斯密士辞去宣教之职,留居北京郊外通州专事写作。庚子乱起,此公被义和团围于美国驻华使馆多日,后设法得以脱身。1926年,斯密士返回美国,前后在华生活达54年之久。

斯密士

斯密士

斯密士

早在1894年,斯密士就出版了《中国人的特性》,这部著作是此公在华多年观察与亲身体验的结晶,甫一问世即在东西方产生了巨大反响。在叙述中国人特性与生活习俗时,斯密士对中国人『劣根性』进行了严厉批评与鞭挞,如漠视时间、灵活的固执、智力混沌、神经麻木、轻视外国人、缺乏公共精神、漠视舒适和便利,以及误解的『才能』、拐弯抹角的『才能』、指鸡骂狗的『才能』等等,皆成为该著作的标题和抨击对象。更有中国人『易活难死』,骨子里有『尔虞我诈』、好面子、保守、节俭过分等等为现代社会所痛贬的毛病。最后,斯密士总结性地认为『普遍的印象是,中国人是一大捆矛盾,根本无法理解。我们无法找到确切的理由,来解释为何我们与中国人交往了几百年,却无法像解释其它复杂的事物那样,来理解中国人的特性。』[56]

当斯密士闻知美国政府,有可能把多索庚款退还中国的消息,立即活动起来,并公开声言:庚子赔款是用来『惩罚』中国在庚子拳匪之乱中,对美国的『侵犯』,美国退还庚款的目的,『不是完全退还这笔钱,而是要把这笔钱用在使这类似的事件难以再生』等等。[57] 1906年3月6日,斯密士乘返美开会之机,由阿伯特(Lawrence Abbott)引见罗斯福总统,建议用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随着每年大批中国学生从美国各大学毕业,美国将最终赢得一批既熟悉美国,又与美国精神相一致的朋友和伙伴。没有任何其它方式,能如此有效地把中国与美国在经济上、政治上联系在一起云云。

当此之时,罗斯福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不待史密士罗嗦完便回敬道:『我完全同意你。……这是一个伟大的想法,我要设法完成它。』

【连载之四,待续。引自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略有删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