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0|回復: 1

[家庭教育方法] 现在不是寒门难出贵子,而是穷人家富养出太多败家子,一针见血 ...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3-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们都知道,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无忧,生活优越。

『富二代』,在人们印象中是个贬义词,与好吃懒做、挥金如土、不求上进、行为乖张划等号,顾名思义是因为家里有钱、宠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言正行端、吃苦耐劳的富二代越来越多。反倒是,穷人家的孩子越来越沾上了所谓『富二代』的坏毛病。

许多工薪阶层,甚至收入并不高的家庭把自己的孩子当富二代养,满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机电脑非苹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我身边就有个这样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经营着一家小店,女儿在上大学。

由于电商的发展,小店生意很难做,有时候夫妻俩一个月忙下来连房租都出不来,两口子平时中午吃饭,连个荤菜都不敢点。

但是女儿上了大学之后,第一个假期回来就找爸妈要苹果手机,说自己的手机太掉价,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

然后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月的货款,挤出来五千块钱,给女儿买了手机。

615d88670f114063a54afd926c4ea6c4.jpg

2
7949360aa82ab5a931c1b8294afc6073.png

在中国像这样的父母实在太多了。

不顾家庭资源的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

以前家境不富裕的人会教育下一辈,你要学会自立自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可现在,家庭不宽裕,他们会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担心自己孩子被别人比下去。

由此产生了自卑心理,出于『补偿心理』,更加娇惯、宠溺孩子。

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是这类家长的教育观念。

于是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用着最新的电子产品,穿着时兴的大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导致现在不是寒门难出贵子,而是穷家富养出太多败家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挨穷挨怕了的父母, 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后尘, 继续穷下去,宁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孩子小时候,不让他做家务活,只需专注读书。这是局限于自己的眼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最常犯的错误: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

2ff74ecd9119a8e2c5431923445c95f7.jpg

其他事情一概不用理会,洗衣服、打扫卫生、收拾行李,见到陌生人打招呼,成绩以外的事情都跟他没关系似得。

长久如此,这种环境下生长出来的孩子会形成一种恶习,一直幻想着身后有无所不能、各种为自己收拾战场的家长。

就算学习成绩再好,责任心也基本为0,常会有种『我穷我有理、我弱我有理』的心态,很容易就成为白眼狼和啃老族。

要知道,这种心态在生活和工作中最要不得,做事不动脑经,一出现什么问题就想着如何推卸责任。身边如果遇到这样的人,相信很多正常人都会避而远之。

ff9f91414817c4a61c3859414391fcf1.jpg

3
6f9f7284af134e708e9c32fb726493cb.png

林青霞在人生最抑郁的时候,圣严法师送给她8个字:面对、接受,处理,放下。这8字方针,同样适用于家境不如意的父母。

能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坚强、拼尽全力撑起孩子的欲望更有威信。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跟住在罗马的人比,父母与孩子一起努力,终究会离罗马越来越近。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正视自己人生的失败,反思贫穷的成因。或许是因为才华不够、或许是拼劲不足,或许是脾气坚硬、处事不够圆滑......

找到原因,就能让孩子少走许多弯路。你失败的经验,将成为孩子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而且你的人生才走过一半,从现在开始努力,和孩子一起学习,也为时不晚。

愿天下所有为人父母,不管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何,在给孩子物质供给的同时,不要忘记孩子精神上的富养,也让他们知道所谓幸福生活,都是靠自己打拼获得的。

再大的教育资源的差异,也比不过父母心态的差异,给孩子最好的养育,莫过于精神上的滋养,正确三观的指引。

所谓富养,更多指的是精神层次,千万别在物质上把孩子养出一身的『富贵病』。别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为时已晚,才心生后悔!

所以,吃苦教育必须有,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

汤巫 發表於 2025-4-13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穷家富养"之弊:从传统家教看当代教育迷思》

当代社会出现的"穷家富养"现象,实为家庭教育的一大迷思。这种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教育理念的严重偏差。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此理至今犹然。当工薪家庭倾其所有满足子女物质欲望时,实则是将孩子置于道德与能力的险境。

传统家教强调"耕读传家",其精髓在于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培育。《颜氏家训》有言:"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正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而今人反其道而行,以物质补偿替代品格培养,实为舍本逐末。笔者观察,这类家庭往往陷入三重误区:其一,误将物质满足等同于爱;其二,忽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其三,混淆"需要"与"想要"的界限。

考其根源,实为当代家长对传统教育智慧的集体遗忘。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子弟:"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此理于今尤切。那些勉强购置苹果手机的父母,恰如春秋时期"买椟还珠"的郑人,只见器物之华美,不察品德之珍贵。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教养方式会形成恶性循环:子女既缺乏谋生能力,又养成奢侈习惯,最终难免沦为"啃老族"。

破解之道,当回归传统家教本真。其一,须重建"量入为出"的消费观。《治家格言》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其二,要重视"习劳"教育。朱柏庐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劳动本就是最好的品格教育。其三,当培养"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孔子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等精神,方是抵御物欲的良方。

教育之要,不在给予多少,而在教会如何获得。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警示:"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今日父母若真为子女计长远,当戒除补偿心理,重拾"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教育智慧。须知,给孩子最好的遗产不是苹果手机,而是自食其力的能力与知足常乐的心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