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32|回復: 1

[诗词赏析] 每晚品诗|客衣尘土终须换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3-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春晴

【明】王阳明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游丝冉冉花枝静,青壁迢迢白鸟过。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dcda1f2a6e8f4fec4522526161162e1b.jpg

作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注释

游丝:漂浮在空中的蛛丝。

冉冉:柔软下垂的样子。如曹植〖美女篇〗:『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青壁:此处指雪后光滑的石板路。旧时驿道多为石板辅成。

迢迢:形容遥远。

译文

林下春光明媚风儿渐渐平和,高山上的残雪已经不多。垂吊在空中的蛛丝冉冉飘动花枝静谧,远远的看见白鸟从石板路上面飞过。忽而在山中怀念起旧时的朋友,多少回梦到洞口雾气缭绕的藤萝。衣服沾满尘土最终要换下呵,好到湖边采荷花与菱角。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诗中记叙了初春风和日丽的景色,诗人抓住和风、残雪、冉冉飘动的蛛丝、静谧的花枝、远处飞过的鸟儿等景物极力烘托出初春的温馨,但诗人的本意并不在于赏春,而是通过对春日风光的咏赞,排遣被贬谪后的抑郁情怀。这首诗表面写景,实为表现诗人复杂的心情,在诗的最后,诗人从内心发出『客衣尘土终须换』的感叹,便是希望尽快的结束贬谪生活的心声。

龚秋 發表於 2025-4-6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阳明春晴诗中的尘衣之喻与心学境界》

王阳明《春晴》一诗,表面写景,实则寄寓深远。诗中"客衣尘土终须换"一句,尤见心学宗师之精神境界。此句非仅言旅人更衣之事,实为心性修养之隐喻。

细究全诗结构,前六句铺陈春景:和风消残雪,游丝映花枝,白鸟度青壁,皆显生机萌动之象。而"忽向山中怀旧侣"一句转折,由外景转入内思,为结句埋下伏笔。"客衣尘土"之喻,实有三重深意:

其一,以衣喻心。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尘染之衣恰似受世俗沾染的本心。《传习录》有云:"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诗中"终须换"三字,正合其"致良知"功夫,强调时时拂拭心镜的必要。

其二,以旅喻道。古代士人贬谪之路,恰似心学修行历程。阳明龙场悟道经历,与此诗情境暗合。尘土满衣的倦客形象,实为修行者必经之困顿阶段,而"湖边芰荷"则象征最终抵达的澄明境界。

其三,以换喻变。此句暗含《周易》"革故鼎新"之义。阳明在《大学问》中强调:"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更衣之举,实为心灵蜕变的象征性表达。

较之传统咏春诗,阳明此作别有哲思。韩愈《早春》止于"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物象赞美,而阳明则通过春景触发对生命状态的思考。其写景不在景,而在观景之心;咏物不在物,而在格物之理。

此诗创作时期,正值阳明经历政治挫折后的思想成熟期。诗中"怀旧侣""梦烟萝"之语,流露对精神同道的渴慕;而结句转折,则展现其超越困境的智慧。这种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普遍哲理的表达方式,正是心学"知行合一"的文学体现。

今日读此诗,当领悟:人生如逆旅,尘染在所难免,然心学要义正在于保持"时时勤拂拭"的自觉。阳明以诗喻道,提醒世人:外在境遇可变,而内在光明本心,终须自我觉醒。此乃"客衣"之喻的现代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