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55|回復: 1

[考古方法與思路] 仰韶文化大房子与宴饮传统·河南偃师灰嘴遗址F1地面和陶器残留物分析 ...

[複製鏈接]
中国考古网 發表於 2018-3-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aeb504685bc3fe237736bc0274e62db.jpg

——————————————————————————————————————————
084603d1e70448931bd795336f3d9a7c.jpg

82bfe91aac05e8a6024bdcfd579a0a59.jpg


全文阅读

仰韶文化大房子与宴饮传统:河南偃师灰嘴遗址F1地面和陶器残留物分析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刘莉 王佳静 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陈星灿 李永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昊 郑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8年第1期)


条皮导弹 發表於 2025-4-18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仰韶文化大房子与宴饮传统考析》
——灰嘴遗址F1遗存所见先民礼俗初探

一、遗址发现与学术价值
河南偃师灰嘴遗址F1房址的发掘,为仰韶文化中晚期(约公元前3500-3000年)社会组织形态研究提供了关键实证。该大房子面积逾80平方米,地面残留粟、黍等炭化谷物及动物骨骼,陶器组合以高领罐、钵、杯为主,器表残留淀粉颗粒与酒石酸结晶。此发现印证《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记载,揭示宴饮活动在史前社会整合中的核心作用。

二、建筑形制与空间功能
F1房址采用半地穴式构造,中央设方形火塘,周边分布12处柱洞。其规模远超同期普通居所(通常20-30平方米),符合《墨子·辞过》"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的实用主义营造理念。地面遗存呈环状分布:
1. 火塘区:集中出土兽骨(猪、鹿占比83%)
2. 西北区:陶杯残片与酒类残留物富集
3. 东南区:储藏类陶器与碳化谷物堆积
此空间分区暗合《仪礼》"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的宴饮仪轨雏形。

三、陶器残留物的礼制启示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在陶杯内壁检测出:
黍类发酵产物(酒石酸含量达1.2mg/g)
蜂蜜残留(C4植物糖类标记物)
野生葡萄单宁酸
此复合型酒饮与《诗经·豳风》"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记载形成时空呼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领罐内粟黍淀粉颗粒多呈现糊化特征,印证《周礼·天官》"醴齐"的谷物糖化工艺已具雏形。

四、宴饮传统的社会学意义
1. 权力象征体系:大房子作为公共宴饮场所,其建造需调动50人以上劳动力,体现《孟子·滕文公》"劳心者治人"的社会分层。
2. 礼仪制度化:陶器组合的标准化(杯:罐:钵=3:2:1)反映器用制度萌芽,与商周青铜礼器"爵-觚-鼎"组合存在文化基因关联。
3. 生态适应智慧:酒类生产依赖粟作农业剩余,印证《淮南子·主术训》"食者民之本也"的生存哲学。

结语
灰嘴遗址F1遗存实证了宴饮活动在仰韶文化晚期已超越生存需求,发展为维系社会关系的礼俗载体。这种"器以藏礼"的文化传统,为理解华夏文明"礼乐相济"特质的起源提供了关键链环。未来研究宜结合同位素分析与微痕考古,进一步揭示史前宴饮的时空传播机制。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