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05|回復: 0

[儒学动态] 传统文化、国学、儒学之间的关系?

[複製鏈接]
安鲁东 發表於 2018-3-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传统文化是一个很热的词,但具体什么是传统文化,却并不容易说清楚。

从字义上分析,『传』,指代代相递;『统』,指如丝连绵不断。『传统文化』,指世代相传,连绵不断的文化。

具体说来,这种世代相传的文化,可以表现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指传统文物。(物质文化遗产),如古玩、建筑等 。

第二部分,指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太极拳、剪纸等。

第三部分,指传统民俗、节日等。

第四部分,指传统的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

第五部分,指传统的价值观念、是非观念、世界观、人生观等。

第六部分、指传统的传统思想学术。

这其中,传统思想学术是传统文化的根;没有这个根,传统的文物、技艺、民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虽还能存续一段时间;但必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终将被磨灭掉。

98a61b7a69c6a3e72c02cfd286122364.jpg

那么,什么是国学呢?

什么是国学,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早在1906年时候,有个叫邓实的人,就给国学下定义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邓实关于国学的这个定义,过于模糊,胡适之、章太炎等人都不满意,他们大致认为:国学,就是指中国故有的历史、人物、风俗、礼俗、制度、语言、学术、文艺等方方面面。

有些学者,则更极端,他们甚至认为,现今,应把中国境内所有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物、文学、习俗等,统统纳入国学研究的范畴。

可是,这样定义国学,实在是过于庞杂宽泛,令人难以理解与把握。

有个叫马一浮学者,对此很不满意,他认为,所谓『国学』,就是指『六艺之学』。而『六艺,指得就是儒家『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乐』。

他认为『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式,统摄诸子,是中国一切思想学术的核心。舍『六艺』,则没有国学。

但是,马一浮的定义,似乎又过于狭窄。

所以,最后大家比较公认的『国学』的定义为:国学,就是指中国固有之思想学术;而国学的核心,则是马一浮先生所说的『六艺』,也就是儒学。

18c3f91f3b486dd6c2b011e8a09c1e44.jpg

为什么说,儒学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呢?

这是因为,儒学在历史上曾发挥着无可置疑的主导作用,它是整个中国文明的底色。

在清朝乾隆年间,由乾隆皇帝主持,纪晓岚等三百余位高官学者,历时13年,编纂成了一本大书,称〖四库全书〗。

这四库全书有近八亿字,基本囊括了『中国固有之思想学术』。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

经:指儒家的十三经:具体指〖诗经〗、〖尚书〗、〖礼记〗、〖周礼〗、〖仪礼〗、〖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指中国的正史,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子:指诸子百家,及佛家、道家等典籍。

集:指各种文集,又可略分诗集、文集、杂集等。

这经、史、子、集,并非是平等的关系,它是有高低次序的。其中,经,也就是儒家经典,地位最高;历史次之;诸子再次;文集最低。

按照传统的学习规矩,学生上学,必须读的是经;其次是史。经史读得差不多了,若有余力,才读诸子,读文集。诸子与诗文等,都是辅助经的。

当然,这把文化典籍分为经、史、子、集的做法,并非清朝人发明;早在隋朝时,就已有这种分类方法。

事实上,这儒家的经典,不仅在秦汉之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在秦汉之前,夏商周三代时期,就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述道统,动辄尧、舜、禹,汤、文、武,并非无厘头,而是有根据的。『六经』的原始版本,在周朝前期,本是官方法定的教材;孔子述而不作,立志复古,所要承传与弘扬的,正是上古的儒家精神。

即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表面上看他们的言论逸出了儒家的范畴,但实际上,他们的思想底色,无不与『六经』相关。马一浮讲『六经』统摄诸子,是有道理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如果失去儒学,传统文化的大树就等于失去了根与干,必然满地狼藉,只剩一堆残枝烂叶。

风清云逸 發表於 2025-4-15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文化、国学与儒学之体用关系》

传统文化、国学、儒学三者之辨,实乃本末体用之辨。今试以"根干枝叶"为喻:儒学为根,国学为干,传统文化为枝叶花果。三者本为一体,然层次有别,功用各异。

一、传统文化之广袤天地
休竹客君所论六分法甚善,然犹可补充者有三:其一,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实为"器"与"技"之别,前者如青铜鼎彝,后者如古琴斫制;其二,民俗习惯乃"礼"之遗存,如《荆楚岁时记》所载节俗;其三,价值观念实为"道"之显现,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值得注意的是,今日所谓"传统文化复兴",往往止步于器物技艺层面,此犹培其枝叶而忘其根本也。

二、国学之学术疆界
国学定义之争,实关涉现代学术分类与传统知识体系的冲突。马一浮先生"六艺统摄"说最具卓识,《礼记·经解》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此六艺之道,确为华夏学术之枢机。然今日所谓国学,当以经学为核心,兼纳诸子(道、法、墨等)、史学(二十四史)、集部(楚辞、唐诗)之学,形成"一核多元"之格局。

三、儒学之核心地位
儒学之为核心,非独因《四库全书》经部居首,更因其构建了华夏文明的价值体系。孔子"述而不作"实为文化传承之密钥,《中庸》"天命之谓性"奠定道德本体,《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确立实践路径。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皆在此大传统中创新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儒学通过科举制度、宗族礼法、蒙学教育等途径,将经典义理转化为日用伦常,此即"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基因。

四、三者关系之现代启示
今日探讨三者关系,当避免两种偏颇:一是将儒学等同于封建糟粕的激进态度,二是将国学窄化为读经诵典的保守倾向。健康的文化传承,当如朱熹所言"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在坚守"仁礼"核心价值的同时,开放吸收其他文明精华。试观日本"和魂洋才"、韩国"儒教资本主义",皆可证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之可能。

结语:
明乎此,则知传统文化如长江大河,国学似主河道,儒学则为其源头活水。吾辈学人,当效王阳明"知行合一"之精神,既研读《十三经注疏》,亦关注非遗保护;既讲明《论语》义理,亦参与社区礼俗重建。如此,方能使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国学精粹薪火相传,儒学智慧润泽当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