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5|回復: 1

[医药临床] 中医辨治小儿多汗

[複製鏈接]
胡佑志 發表於 2018-3-30 11: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和生理现象,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过泄则耗,伤人之正气,导致体质虚弱,疾病缠身。中医对小儿多汗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气阴亏虚 以盗汗为主或有自汗、身体消瘦、心烦少寐、寐后多汗等症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舌质淡、苔少、脉细数等症。治则:益气养阴、止汗。方用党参、麦冬、五味子各6克,酸枣仁4克,茯苓、黄芪各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服,连服3~7服。

肺气不足 见汗出怕风、动则多汗、容易感冒咳嗽、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等症。治则:补益肺气、固表止汗。方用黄芪、山药、防风、白术各6克,太子参3克,煅牡蛎10克,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各4克,大枣2枚。水煎,分3次服,每日1服,连服3~5服。

湿热熏蒸 见额、胸部汗出明显、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治则:清热祛湿。方用:生石膏6克,栀子、防风各5克,麻黄根、浮小麦各4克,藿香、甘草各3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服,连服3~5服。

营卫不和 见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抚之不温、半身或面部汗多、食欲不振、苔薄白、脉缓等症。治则:调和营卫。方用桂枝、白芍各6克,生姜3克,大枣2枚,甘草4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0克,黄芪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服,连服5~7服。(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卫生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沙舟 發表於 2025-3-27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小儿多汗辨治纲要》

小儿多汗一症,当分虚实阴阳。盖汗为心液,过泄则伤正气,尤稚子脏腑娇弱,汗多易致气阴两耗,不可不察。今据临床常见证型,略陈辨治要旨如次。

气阴亏虚证
此由禀赋不足或久病耗伤所致。症见寐中盗汗,或兼自汗,形瘦烦热,舌淡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取生脉散加减。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固本培元,佐酸枣仁安神敛液,更以黄芪、茯苓健脾益气,使阴生阳长而汗自止。

肺气不足证
多因表虚卫弱,腠理失固。症见动则汗出恶风,易感乏力,脉细苔薄。法当补肺固表,玉屏风散化裁。黄芪、白术、防风相伍,外御风邪,内实卫气;煅牡蛎、浮小麦收敛止汗,太子参、山药补而不滞,尤宜稚阴未充之体。

湿热熏蒸证
此属脾胃湿热郁蒸,迫津外泄。头额胸汗黏黄,口臭溲赤,舌红苔腻。治宜清热化湿,方中石膏、栀子清三焦之热,藿香芳化醒脾,麻黄根、浮小麦敛汗而不留邪,使湿热分消而汗止。

营卫不和证
多因表里失谐,症见汗出遍身而肢凉,或半身汗出。法当调和营卫,桂枝汤类方加减。若兼脾虚,可佐白术、陈皮;若汗冷畏寒,加炮姜温中。

要之,小儿多汗总属本虚标实,临证当审因求本,不可见汗止汗。尤须顾护脾胃,盖"脾为营卫之源",调其中州,则阴阳自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