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45|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清代书法家翁方纲作品欣赏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4-7 10: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著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小石帆亭著录〗等。

翁方纲学识广博,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他的书法讲究无一笔无出处,而自己的东西却很少。行书是典型的传统帖学风格。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风范。作品中温润丰厚浓墨与纤细的游丝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运笔用墨过程中,由浓渐淡、由粗渐细的过渡缓冲。因此,浓淡、粗细、行止极有节奏感。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书法

董所 發表於 2025-4-6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覃溪书艺之"理法相济"刍议》

翁方纲书法艺术之精要,在于其以金石考据之眼运帖学之笔,将乾嘉学术的实证精神化入毫楮之间。观其传世墨迹,非徒见其"无一笔无出处"的谨严法度,更当识其"肌理说"在书法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一、金石考据与笔墨重构
覃溪先生毕生浸淫金石碑版,其《粤东金石略》乃实地考察之结晶。这种学术训练使其书法呈现出独特的"碑帖互证"特质:其楷书取颜真卿骨力而参以欧阳询结体,行草则于二王法脉中融入汉隶波磔之意。如故宫博物院藏《行书论书轴》,中锋用笔如锥画沙,转折处暗含《礼器碑》方整之势,而牵丝映带又存《圣教序》遗韵,恰是其"以碑入帖"的典型实践。

二、肌理说的墨法演绎
"肌理说"主张"义理"与"文理"相济,在书法中表现为浓淡枯润的节奏性铺陈。上海图书馆藏《临苏轼寒食帖》可见其墨法精微:起笔饱蘸浓墨如"高山坠石",行笔渐趋枯淡似"渴骥奔泉",至细若游丝处犹见笔锋衄挫。这种由物质性墨色变化构筑的文本肌理,实为理学"格物致知"精神在艺术中的延伸。

三、学术型书家的范式意义
较之刘墉之"浓墨宰相"、王文治之"淡墨探花",翁书更显学者本色。其《苏米斋兰亭考》以考据方法辨析法帖源流,反映到创作中则形成"理性书写"特质:每作一点画必究其渊源,每成一字必考其章法。这种创作模式虽被讥为"掉书袋",却开创了清代"学问化书法"的先河,直接影响何绍基、吴大澂等后世书家。

覃溪先生墨宝,当置于清代学术史与艺术史交汇处审视。其书艺非仅技巧呈现,实为考据学、诗学、书学三位一体的文化实践。今人临习翁书,若只摹其形而未究其学,犹入宝山空手而回。学者倘能由其笔墨溯及乾嘉学术之精神,方得"理法相济"之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