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06|回復: 1

[医药临床] 失音辨治验案

[複製鏈接]
岳文超 發表於 2018-4-10 15: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失音,亦称『瘖』或『喑』,凡语声嘶哑或语声不出,统谓之失音。〖黄帝内经〗中详细记载了人体的发声器官是如何相互配合来发出声音的。〖灵枢·忧恚无言〗说:『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会厌者,音声之门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声音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也。』对于引起失音的病因,也有详细论述,多从脏腑经络角度出发,责之于肺肾肝心等脏。

外感侵袭,肺失宣降,会厌机窍不利,声音嘶哑。如〖灵枢·忧恚无言〗说:『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会厌,则厌不触发,发不能下,至其开合不致,故无音。』

肾虚不能濡养于咽喉而致失音。如〖素问·脉解〗:『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而为瘖俳,此肾虚也。』

心脉虚不能荣养而为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涩甚为瘖』及〖素问·脉解〗『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

肝气郁结或逆乱致瘖。〖素问·大奇论〗:『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及〖灵枢·忧恚无言〗『人之卒然忧恚言而无音。』

由此可见多个脏器均可致失音,但是现代医家多局限于风寒袭肺,宣降不利导致喑哑失音的认识,临证多用麻黄、杏仁、枇杷叶、荆芥、防风、桔梗等辛散宣肺之药,虽常有佳效,也不尽然。今举一病例如下:

王某,男,67岁。2017年3月25日初诊。突发失音1月余。1月前雪天受寒后突发失音,声音沙哑,咽中不利,偶咳有痰,出汗不多,口略干不苦。抽烟史4余年。舌淡红,苔白腻。脉不详。方药:麻黄3克,杏仁10克,防风3克,桔梗10克,生甘草5克,诃子6克,法半夏12克,厚朴8克,苍术10克。3服,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7年6月10日二诊:服前药略好转。身有汗,仍声哑,痰减少。细询病史为下雪天与人争执后得之。舌淡红苔白,左寸沉。方药柴胡1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杏仁10克,川芎10克,桔梗6克,生甘草6克,白芷10克,菖蒲10克,细辛3克。4服,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半年后随访,服药4剂大效,后又自服上方4剂巩固。

本案病人乃寒冬雪天突发失音,故思其感受风寒的因素必然存在,笔者以辛温散寒兼以化痰利咽治之,以为必效。3月后复诊称略有好转,仍声哑较重,而痰已不多,自非痰阻;身有汗意,无恶寒,可知表亦无邪。详细询问病史方说出雪天与人争执后得病,当为肝郁气滞,内气郁闭,恰逢外寒侵袭,内滞外闭,气机壅塞,咽喉不利,以至于声音难出。后表寒随服药而去,而内里郁滞不解,咽喉机栝难复,故仍沙哑严重。以柴胡疏肝散加白芷、菖蒲、细辛等开窍之药治之,果大效。可见中医治病必须细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名家理论经验方虽可借鉴,不可流于僵化。且〖黄帝内经〗中早已记载肝气郁滞可以导致失音,故学习中医必须从经典入手,方不至于偏颇。(岳文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肖负收巳 發表於 2025-4-10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失音辨治验案阐微

失音一证,自古辨治首重脏腑经络。《内经》明言"会厌为音声之门户""肝脉骛暴为瘖",已示病机非独在肺。今观此案,初诊拘于"风寒袭肺"之常法,投辛温宣散而效微,后转从肝郁论治方获显效,正合《素问》"忧恚无音"之旨,足见辨证贵在圆机活法。

一、肝郁致瘖之机理
患者雪天争执后发病,左寸脉沉,显系情志拂逆,肝气怫郁。《灵枢·本神》谓"肝藏魂",惊恚扰动魂舍,则气机逆乱,上壅音窍。肝脉"循喉咙之后",其气上贯颃颡,郁而不伸则喉窍窒塞,此非外寒束表可比。二诊方取四逆散疏肝解郁为君,佐菖蒲、细辛通窍,川芎、香附行气活血,恰中"木郁达之"之的。

二、表里虚实之辨误
初诊见恶寒失音,径用麻黄、苍术,实犯"虚虚实实"之戒。患者年近七旬,虽有表证却汗出不彻,痰少声哑持续,已露本虚标实之象。《景岳全书》强调:"瘖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虚者其病在本。"本案肝郁为本,寒袭为标,首诊未察"争后得病"之因,遂致药效不彰。

三、古今治法之通变
古法论瘖,有"金实不鸣""金破不鸣"之辨,然《临证指南医案》更增"木火犯肺"一途。今人治失音多执麻杏,而本案以柴胡剂收功,正合丹溪"气有余便是火,火郁发之"之理。尤妙在佐以细辛、白芷,既解残留寒邪,又助诸药上行音窍,深得"火郁则发之"三昧。

结语
此案警示后学:失音之治,当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训。肝郁致瘖者,疏泄即是开音;情志为患者,调气胜于逐邪。若囿于"肺主声"之说,不究七情内伤,犹按图索骥,岂能尽愈诸疾?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