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9|回復: 1

[儒家学说] 〖论语·宪问篇第17章〗孔子怎样回应对管仲的...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4-12 1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17章〗孔子怎样回应对管仲的质疑?

14·17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所说『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春秋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和公子纠都是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弟弟。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召忽共同辅佐公子纠。他们二人因为兄长齐襄公无道,怕受牵连,公子小白由鲍叔牙侍奉逃往莒(音jǔ)国,公子纠由管仲和召忽侍奉逃往鲁国。齐襄公被杀以后,公子小白先返回齐国,立为君,即齐桓公。之后兴兵伐鲁,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主,而管仲不死。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向齐桓公力荐,后归服齐桓公,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九合诸侯』,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不以兵车』,就是不依靠武力的意思。『如其仁』的『如』字,与『乃』字同义,『如其仁』,意为这就是他的仁。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因此自杀,而他的另一位师傅管仲却不死。』接着又问:『管仲没有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不用武力就停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子路为什么质疑管仲?孔子为什么肯定管仲呢?管仲名夷吾,字仲,谥号为『敬』,故又称敬仲,史称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子路认为,管仲忘记了自己主人公子纠的恩情,转而侍奉杀了公子纠的仇人齐桓公,是忍心害理,因而说他没有仁德。孔子则从总体上、大节上看待历史人物,充分肯定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制止战争,赢得长时期较为稳定局面的历史功绩,认为这对于广大民众有好处。因而高度赞扬说:『如其仁,如其仁!』

附:

【原文】

14·17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①。』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②,不以兵车③,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④,如其仁。』

【注释】

①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和公子纠都是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弟弟。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齐桓公),管仲、召忽共同辅佐公子纠。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因为兄长齐襄公无道,二人怕受牵连,公子小白(齐桓公)由鲍叔牙侍奉逃往莒(音jǔ举)国,公子纠由管仲和召忽侍奉逃往鲁国。齐襄公被杀以后,公子小白先返回齐国,立为君,即齐桓公。之后兴兵伐鲁,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主,而管仲不死。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后归服齐桓公,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②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③不以兵车:不靠武力的意思。④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如,乃、就是。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因此自杀,而他的另一位师傅管仲却不死。』接着又问:『管仲没有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地主持诸侯间的盟会,不用武力就停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从头再来 發表於 2025-4-1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管仲之仁:从政治伦理到历史功业的辩证诠释》

《论语·宪问》第十七章所载孔子与子路关于管仲"仁否"之辩,实为儒家政治伦理观中"经权之辨"的典型范例。子路质疑管仲"不死公子纠"有违臣节,乃基于"士为知己者死"的刚性道德准则;而孔子以"如其仁"的断语相许,则展现了儒家价值判断中更为深邃的历史理性与民本维度。

一、事君以道的政治伦理
管仲之"不死",非苟且偷生,实为"行道"之权变。召忽殉节,成就的是个体道德完满;管仲存身,则开创了"一匡天下"的政治格局。孔子曾言"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正可与此章互证。在儒家政治哲学中,臣节并非绝对教条,当个体操守与天下大利冲突时,"从道不从君"方为更高准则。管仲择主而事,本质上是将政治理想置于私人恩怨之上的理性选择。

二、仁政实践的历史维度
孔子称许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揭示了仁学的实践性特征。"仁"在儒家体系中从来不是抽象德目,必须通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的功业来确证。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乱局中,管仲通过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与"相地而衰征"的内政改革,实现了"民到于今受其赐"(《宪问》)的治理效果。这种使万民免于兵燹之祸的历史功绩,恰是仁政最坚实的注脚。

三、道德评价的层次智慧
子路之问反映的是"小德川流"的个体视角,孔子之答则立足"大德敦化"的文明视野。在儒家价值谱系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需兼顾"内圣"与"外王"双重标准。当管仲的公共治理成就足以"止戈为武"、"保民而王"时,其个人仕履中的道德争议便应置于更大的历史天平上衡量。这种"不以一眚掩大德"的评价智慧,对后世"才德之辨"产生了深远影响。

管仲案例的现代启示在于:政治人物的历史评价,当超越简单的道德二元论,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审视其公共治理的实效。孔子对管仲"如其仁"的判语,既维护了仁学原则的崇高性,又展现了儒家"通权达变"的实践智慧,这种平衡个体操守与社会功利的辩证思维,至今仍为政治伦理研究提供重要范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