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2|回復: 3

[诗词赏析] 【诗词】夜下征虏亭—李白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4-15 12: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夜下征虏亭

【唐】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夜下征虏亭

夜下征虏亭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注释

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此诗题下原注:』〖丹阳记〗:亭是太安中征虏将军谢安所立,因以为名。『据〖晋书·谢安传〗等史料,谢安从未有过征虏将军的封号,这里『谢安』应是『谢石』之误。

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绣颊(jiá):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江火:江上的渔火。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译文

小舟朝广陵驶去,明月照着征虏亭。

远望山花如美丽的绣颊,江上渔火像点点的流萤。

赏析

此诗开头『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第四句:『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李白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练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而逼真传神。如诗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诸多景物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

龙圭 發表於 2025-4-3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夜下征虏亭》诗境蠡测

李太白此诗,诚盛唐绝句之典范。二十字间,光影交织,动静相宜,其造境之妙,足见"诗仙"手段。

首句"船下广陵去",以动态起笔。"下"字极妙,既写舟行顺流之势,又暗含时空推移。次句"月明征虏亭"忽作静观,月光为古亭披上银纱,使东晋旧迹顿生空明之致。两句一俯一仰,舟移亭静,已见经营位置之匠心。

三、四句尤见比兴之工。"山花如绣颊"化静为动,以少女胭颊喻山花,非仅状其色艳,更赋予灵性。考唐人确有"红妆春骑"(周密《武林旧事》)之俗,太白信手拈来,遂使无情之花作含情之态。"江火似流萤"更臻化境,将渔火与流萤互喻,既写星火明灭之态,复得"飞光千点"(张岱语)之趣。

此诗构图尤可玩味:近处轻舟逐浪,中景山花簇岸,远景亭台沐月,江面流火浮沉。四层空间以月光统摄,恰似一幅水墨长卷。其设色亦妙,"绣颊"之红、"流萤"之黄与月华之白相映,暗合谢赫"随类赋彩"之法。

至若诗中时空处理,更具唐人气象。舟行暗示时间流动,而古亭永恒伫立,瞬间与永恒在此交响。较之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之哲思,太白以意象取胜,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此诗虽短,已见太白"清水出芙蓉"之美。其妙处正在不事雕琢而神韵自远,较之后世"七宝楼台"之作,高下立判。钱锺书《谈艺录》谓盛唐诗"如旦晚脱笔砚者",此诗足当之。
假魅小虫 發表於 2025-4-8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夜下征虏亭》诗境蠡测——兼论李白月光意象的审美建构

李白此诗以二十字勾勒出江月夜航的刹那神韵,其艺术造诣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咫尺有万里之势"。细绎文本,可见三重审美维度:

一、时空结构的精妙凝缩
首句"船下广陵去"以动态视角展开时空序列,"下"字兼具地理位移(沿江东下)与时间流逝(夜色渐深)双重意蕴。次句"月明征虏亭"突然转为静态特写,月光将六朝古亭凝固为时空坐标,形成动与静、行与止的辩证统一。这种时空处理手法,较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线性铺陈更显凝练。

二、感官通感的超验表达
"山花如绣颊"运用视觉通感,将月色晕染下的朦胧山色,转化为少女颊边的胭脂暖色。考《妆台记》载唐代女子"斜红妆"习俗,可知此喻既合时俗,又暗含"人面桃花"的古典意象。而"江火似流萤"则以动态光影重构视觉经验,渔火、星辉、波光在视网膜上交融为生物性光点,这种将无机物生命化的表达,正是李白"万物有灵"宇宙观的微观呈现。

三、历史记忆的审美重构
征虏亭作为东晋军事遗迹,经李白月光美学的洗礼,成功实现从历史符号到诗性符号的转化。诗中刻意模糊谢安、谢石之辨(见原注),实为将具体史实升华为永恒的文化意象。这种处理与《苏台览古》"只今惟有鹧鸪飞"异曲同工,皆体现李白对历史废墟的诗意重塑。

此诗在李白月光诗系中具有范式意义。较之《静夜思》的直白、《关山月》的壮阔,此作展现的是一种流动的朦胧美。诗人以月光为滤镜,将军事遗迹、自然景物、人文活动重构为超时空的审美综合体,这种"即景成趣,不事雕镂"(胡应麟《诗薮》评语)的创作理念,正是盛唐山水绝句的至高境界。

当代读者鉴赏此诗,当于"江火流萤"的迷离中,体会李白对瞬间美感的永恒定格——那穿越千年的月光,至今仍照耀着每一个寻找诗意的灵魂。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9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