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37|回復: 1

[音韵学] 声律启蒙: 二冬(二)

[複製鏈接]
诗评万象 發表於 2018-4-18 23: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声律启蒙,二冬,明对暗

声律启蒙,二冬,明对暗

朗诵者:燕敏,燕赵女子,小学教师,喜欢文学创作,犹喜古诗词。作品散见于各大微刊。

友情客串:郭禹含小朋友。

声律启蒙二冬(二)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①。
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②。
花灼烁,草蒙茸③。九夏对三冬④。
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⑤。
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⑥。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
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⑦。

【注释】

①中庸:本来指做事不偏不欹、恰到好处,这里是中等人才的意思。

②(lián)奁:镜匣,古代妇女多用来收放梳妆用具。笥:用竹子或芦苇编成的方形的盛物器具,多用来盛放衣物。杵:舂米用的一种木制的棒槌。将稻、粟米等放置在臼中,用杵不停地(chōng)舂捣,可除去粗皮。舂:此处指臼。

③灼烁:联绵词,花盛开的样子。蒙茸:联绵词,草茂盛的样子。

④九夏对三冬:夏季有三个月九十天,故称九夏;冬季有三个月,故称三冬。『九』和『三』也可看成虚数,『九夏』与『三冬』都指时间很久。

⑤这是两个典故。

上联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sì)泗水〗。戏马:台名,亦名掠马台,在今江苏铜山县南,据说项羽曾于此驰马取乐。

下联出自〖晋书•卷八十五•刘毅传〗。蟠龙(盘龙):书斋名。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曾在南州修筑一书斋,上面绘满龙的图案,称为盘龙斋。盘、蟠在此处义同。

⑥这是两个典故。

上联出自〖世说新语•任诞〗和〖晋书•毕卓传〗。晋人毕卓酒后曾对人说,左手剥着蟹螯,右手拿着酒杯,漂游在酒池中,就足以了此一生了。擘:分开、剥开。蟹螯,螃蟹的两个大前足,是下酒的美味。

下联见于〖世说新语•企羡〗和〖晋书•王恭传〗。晋人王恭披着仙鹤羽毛做的披风,乘着轩车,在小雪中前行,孟(chǎng)昶在篱间窥见,说:这真是个神仙呀。鹤(chǎng)氅,用仙鹤羽毛制成的外套。

⑦五老峰:在江西庐山的南部,由五座小山峰构成。源于古代传授伏羲〖河图〗〖洛书〗五老之名。因五老携图隐居,研经布道,经常隐居出没于此,自古以来亦是『道』山或『卦』山。三姑石:位于武夷山大王峰,由三座小山峰组成,在今安徽境内。卓然三石立于岩巅,相距数米,山民以三姐妹称之。金镛:一种乐器,青铜铸造的大钟。

沙舟 發表於 2025-3-28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声律启蒙·二冬(二)》章句析义

此篇韵文以"冬"为韵,通过七组对仗展现汉语声律之美。其章法谨严,用典精当,诚蒙学之圭臬。

首三组"明暗""淡浓""上智中庸"构成概念对,由感官对比递进至德行品评。"镜奁衣笥"一组器物对,以闺阁用具与村野器具相映,暗合《礼记》"宫室得其度,器皿得其宜"的礼制思想。"花灼烁,草蒙茸"运用叠韵联绵词,得《诗经》"灼灼其华"遗韵,状物精妙。

时空对"九夏三冬"化用《尚书》"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的历法意识,虚数用法尤见巧思。戏马台典出《史记·项羽本纪》,蟠龙斋事载《晋书》,一壮一雅,恰成映照。毕卓持螯典出《世说新语》,王恭鹤氅见《晋书》,名士风流,尽显魏晋风骨。

结句以五老峰对三姑石,取《水经注》地理意象,玉笔金镛之喻,既合《文心雕龙》"夸饰有度"之旨,又暗应首联"明暗"之对照。其声韵安排,"浓""庸""舂""茸""冬""龙""恭""镛"诸字,皆属冬韵,而"烁""卓"等入声字间杂其中,恰如《词林正韵》所谓"平仄相间,若珠玑错落"。

此篇蒙书,非徒课童对对,实涵儒家中和思想、名士审美趣尚,读者当于抑扬顿挫间,细味先贤立言深意。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0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