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6|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古人书法的笔法技巧,学会就值了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4-23 1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折笔

方笔多用折笔。折笔最初是两笔写成,一横一竖,而后演化成笔锋的翻转,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从而显出方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

2.提笔

书法上的提按时相对的,笔锋有粗细,根据笔画的需要要有提按。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3.驻笔

驻笔的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在运笔很短的转换间隙使用,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清·蒋和曾说:『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4.顿笔

顿笔相对于按笔,根据笔画的需要,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驻笔』。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在前、顿在后,有时是先顿后提,所以要注意协调性,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

5.衄笔

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如颜真卿的楷书多『鹅头钩』,就是把钩衄回到一个鹅头形的势态后,再出钩。

6.蹲笔

蹲笔与顿笔类似,但力度较轻。粗细变化的过程中有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唐·张怀灌在用笔中说蹲笔是:『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7.挫笔

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可见挫笔就是顿笔后又有一个微小位置移动,使笔法表现的更加完美,以弥补顿按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写钩或转折处,顿按完笔后还不足完成笔姿,这时把笔锋微微提起挫动一下,既可作调整,又可作转换笔势以利于行笔。注意挫锋要有分寸,过分则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现笔姿和转换运笔。

8.抢笔

抢笔相对于折笔而言,折笔速度较慢,抢笔速度较快。当提笔入纸时,空中先落笔起势,或提笔离纸时在空中的回力动作。如写横时,一般在起笔处先竖下再折笔向上,即横画直落笔,向右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内折线,而采用抢笔时,即可临空作成这一折笔动作,而后迅速落纸,即『虚抢』。写行草时,行笔较快,运转幅度增大,就可用抢笔起笔或收笔。

沙坡 發表於 2025-3-29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古人笔法四要》

古人作书,以笔法为筋骨,方圆提按间自见神采。今就四法析之:

一曰折笔。折非徒转折之形,实乃气脉之枢。横竖交接处,先蓄势而后发力,如庖丁解牛,以锋颖作刀俎,逆入平出,则棱角自显。观《张猛龙碑》"方"字右折,如金刀截玉,此非腕力沉雄者不能为。

二曰提笔。提如鹤膝屈伸,贵在虚实相生。米南宫行书"门"字右竖,起笔轻提若蝉翼,至中段渐沉,末复轻收,一画之中三过其笔,所谓"纤纤乎如新月之出天涯"是也。然提不可怯,怯则气断;不可浮,浮则骨弱。

三曰驻笔。此法人多忽之,实为笔势转换关捩。颜鲁公《祭侄稿》"荼毒"二字间,墨注笔凝处即驻法,如骏马骤停而意欲奔前。蒋和谓"迟涩审顾"四字最得三昧,盖驻非止笔,实乃驻气也。

四曰顿笔。顿者,力聚锋杪而势贯纸背。王觉斯草书常作"狮蹲象步"之态,重按处墨渖旁渗而笔形不散,此真得"屋漏痕"之妙。然顿笔易滞,当如高山坠石,既落犹颤,方见生机。

凡此四法,非孤立可成。昔人论书谓"作字如调琴",折提驻顿犹宫商角徵,必交互为用。学者当于《书谱》"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处参之,庶几得笔法三昧。(计496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