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49|回復: 1

[医药临床] 暖肝散寒法治痛经

[複製鏈接]
王波 發表於 2018-4-24 10: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临床患者多表现为剧烈痛经。笔者习惯于从肝经入手,治疗此病。今举以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一例,具体如下:

患者,女,35岁。初诊时间:2017年2月28日。患者自述经前期及经期剧烈腹痛一年余。痛时有如大锤锤击,痛不欲生。伴头痛,畏寒肢冷,下腹坠胀,倦怠乏力,眼干,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曾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口服镇痛药稍有缓解,但是病情反复,效果不佳。查见舌胖大、尖红、苔腻。脉寸浮弦,关尺沉弦有力。

诊断:痛经(肝寒气滞)。

方药:吴茱萸汤合金铃子散合方加减:吴茱萸10克,生姜20克,党参15克,黑附子12克,大黄10克,炮姜15克,元胡30克,川楝子30克,白芍25克,小茴香25克,升麻10克,香附15克,防风10克。颗粒剂,7剂。水冲服,早晚各1次口服。

2017年3月13日二诊:服药后疼痛明显缓解,其余症状亦缓解,胃脘偏胀,腹部坠胀消失。舌胖大、舌质暗、舌苔薄白、舌尖红已经消失。左寸关尺脉同前,右关脉沉细。上方去升麻,防风,炮姜,加茯苓25克,熟地15克,生大黄易酒大黄10克。7剂。

2017年3月21日三诊:诸症缓解,腹痛基本消失。舌胖大,淡润齿痕,脉沉无力。邪气渐退,正虚之像已现。调整处方为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10克,党参15克,香附15克,当归15克,黑附子15克,肉桂10克,杜仲15克,小茴香25克,乌药20克,炮姜15克,茯苓25克。7剂。水冲服。

笔者认为先有肝寒,而后肝阳不能升发,郁而气滞,气滞日久,血脉不利,变生瘀血,发为痛经。『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王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三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张机及 發表於 2025-3-3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医案评析】本案以暖肝散寒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深得肝经虚寒证治要旨。患者经前腹痛如锤、畏寒肢冷、经血色暗夹块,显系厥阴肝经寒凝气滞之候。《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肝主疏泄而司血海,寒客肝脉则气血凝涩,发为痛经。

吴茱萸汤合金铃子散为的对之方。吴茱萸辛热入肝,配生姜温中散寒,佐黑附子增强温阳之力,正合《伤寒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之旨。妙在大黄与附子同用,取"温下"之法,既除寒积又防燥热;元胡、川楝子(金铃子散)疏肝活血,与白芍柔肝相伍,刚柔相济。小茴香、香附直入肝经,升麻、防风升阳散郁,组方严谨,标本兼顾。

二诊症状改善而见胃胀,乃中焦阳气未复之象。去升麻、防风防其升散耗气,正体现"效不更方"而随证微调的辨证思维。此案启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属寒凝血瘀者,当重视肝经调治,温通之法非独针对胞宫,更需调理整体气机。惟需注意,阳虚患者长期服用温热药,当佐以滋阴之品以防燥伤阴血,后期可考虑合用二至丸等方巩固疗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