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25|回復: 1

[中医养生] 吃中药一定要忌口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4-25 1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导读

吃中药需不需要忌口,是许多人拿到药方后烦恼的问题。补药忌萝卜、凉药忌姜蒜、还有的人说喝中药时不能吃羊肉。到底应该如何忌口,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今天的文章会告诉您答案。

中药忌口的记载

中医书上有关忌口的记载很多,如果归纳一下,大致有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吃某些中药时,不宜同时再吃某些食物。

如张仲景在〖伤寒论〗桂枝汤方后特意加注指出:『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本草纲目〗中则有地黄、何首乌忌萝卜,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菘菜、海带,半夏忌羊肉,商陆忌犬肉,龙骨忌鲤鱼,常山忌生葱,土茯苓忌茶,丹参忌醋,薄荷忌鳖肉,鳖甲忌苋菜等记载。

二是某种病需忌某些物品。

〖灵枢·五味篇〗曾原则地指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目前,有些疾病的特殊禁忌,已为医界所熟知。如水肿忌盐,消渴忌糖,黄疸忌油腻,胃病泛酸者忌醋和梅子等酸物,疮痈忌猪头、鹅肉、老酒,盗汗忌姜、酒、大蒜,外感热病忌辛热腻厚之物,腹泻忌生冷瓜果等,均属此类。

三是某种食品与某种药物(或食物),性能相克相反,不宜同食。

〖金匮要略〗在『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与『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篇中,有『猪肉与生胡荽同食,烂人脐』,『鸡不可合葫蒜食之,滞气』,『龟、鳖肉不可合苋菜食之』,『生葱不可共蜜食之,杀人』,『枣合生葱食之,令人病』,『生葱和雄鸡、雉、白犬肉食之,令人七窍经年流血』等记载。

药食同源,食品的性味和药品的性味,就治病来说,作用是相同的。有些食品,如百合、绿豆、燕窝、白木耳、西瓜等,性属寒凉,这在脾胃虚寒而正在服用干姜、吴茱萸等温热药的病人,就应忌食;如羊肉、狗肉、胡桃肉、辣椒、生姜等,性属温热,这对外感发烧而正服用石膏、知母等寒凉药的病人,就应禁食。

对这一点,中医历来很重视。〖素问·热论〗说:『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临证指南医案〗说:『自来热病,最怕食复劳复,举世共闻,非臆说也。』又说:『乱进食物,便是助热,唯清淡之味,与病不悖。』何廉臣认为,热病新愈时,一定要重视忌口,如对此不加注意,诸食都能引起食复,但犯酒最剧,因为『酒味辛性热,助其余邪热毒故也』。

像这样的论述,在中医药著作中,可说是不胜枚举的,这也是中医护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里面有前人关于忌口的许多经验,是值得认真发掘和研究的。

饮食脾胃差,试试健脾八珍粉,效果好:

中药忌口的误区

一是主张太过,不管病情实际,忌口过严,甚至连水都忌。

〖续名医类案〗记载:一人患疫病,发热烦渴,欲饮凉水,医生禁止他服生冷甚严,病人苦索,坚执不与,遂至咽喉焦燥,昼夜不寐,目中见鬼,两眼火并。病人自谓得冷水一滴下咽,虽死无憾。于是乘人不防,窃取井水一盆。饮一杯,目顿清亮;饮二杯,鬼物潜消;三杯后咽喉出声;四杯后,筋骨舒畅而熟睡;俄而一身大汗,脱然病愈。

又如〖冷庐医话〗记载,一人因漆气过敏,遍身皆肿,头面如斗,甚思食,但医者戒其勿食。其实此证于食无碍。

这种忌口不当的情况,即今亦时有所见。笔者曾遇一人,先患热病,医谓伤寒,忌口甚严,十余日后,热已退去,病人思食,医以清淡为戒,仍嘱继续食清水腌菜为好,致怠惰懒动、声低息微,体虚多日难复。笔者接诊后,按『胃喜为补』原则,嘱其采用食补法,但应少食多餐、不可过饱,并以八珍汤加减调理,转机立见,收效较速。

〖红楼梦〗里记载贾府中人,治外感一秘法,净饿一二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热病饮食宜清淡,也是很有道理的。但都不可太过,如忽视时间短长,忽视病人营养,忽视实际需要,这就失当了。

二是过信书上关于忌口的记载、不加分析研究。

如1983年第4期〖集萃〗上有一篇讲杨乃武小白菜奇冤的文章,说刑部尚书桑春荣奉旨开棺验尸时,以上宾礼请叶天士坐在左侧,据叶大医师在当场所说:『依古籍药典有载「流火」忌「桂圆」,服之口鼻出血,足以致死。葛小大患有流火证宿疾,病发体更虚弱,却无知以桂圆作补剂食之,因而相克致死,应属于中毒,但与服砒毒或烟毒等不会相同。』

桂圆、葱、蜜、鸡蛋、洋芋艿等都是寻常食品,是否『流火』病人吃桂圆真会因食性与病相克中毒而死?葱与蜜同食是否真如古籍所载会『杀人』 ?鸡蛋到底可不可与洋芋艿同食?凡此等等难以置信。

曾有人对此怀疑,有意识地试服了葱、蜜等犯忌的食品,结果安然无恙。亦有人以白糖性凉、红糖性温说为例,来嘲笑中医『食品性有寒热温凉之分』说为无稽,于是就引起了关于忌口的种种争论。

哪不舒服贴哪,效果好,简单方便:

综上所述,从原则上来说,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

忌口是有科学道理的。如服含铁质的补血药忌吃茶,有过敏史的病人不宜再吃某些『发物』,患胆囊炎的人应禁油,罹肾脏病的人当忌盐,以及糖尿病人忌糖等。这都早已为现代科学证实,而且,实际上也已成了西医学中关于忌口的内容。

关于忌口的记载里既包含有大量前人的丰富经验,但也夹杂有不少缺乏科学根据的糟粕。

因此,对书上所写的东西,既不能因为糟粕,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概不信;也不能迷信典籍,尽信为真。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深入研究,以便合理的继承发扬、无稽的扬弃剔除。

江决 發表於 2025-4-13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中药忌口的专业阐释

中药忌口作为中医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时代。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系统的忌口原则,其核心在于把握药食之间的性味关系与疾病发展的特殊规律。笔者将从理论源流、实践原则及现代应用三个维度进行专业阐述。

一、忌口理论的本草学基础
《神农本草经》确立的"七情和合"理论,实为忌口原则的雏形。其中"相恶""相反"的配伍禁忌,延伸至药食关系则形成系统的忌口规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系统整理的58组药食禁忌,均基于药物与食物在归经、性味上的拮抗作用。如地黄与萝卜同属沉降之品,但地黄滋腻守中,萝卜破气消导,二者同用则功效相抵。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萝卜中的芥子油苷可加速地黄苷类成分的代谢,从科学角度佐证了古人的经验总结。

二、临床忌口的三大原则体系
1. 方药特异性忌口
张仲景在经方应用中首开忌口规范之先河。桂枝汤证忌生冷,因生冷伤阳,阻碍营卫调和;忌黏滑之品,因其滞气生湿。此类忌口具有明确的方剂特异性,现代临床验证,遵此忌口可使方药疗效提升30%以上。

2. 病机对应性忌口
《灵枢》提出的五脏病忌五味理论,实为脏腑病理在饮食调摄中的具体应用。如肝病禁辛,因辛味助肝阳;现代肝病患者对辛辣食物的耐受度降低,正印证了这一理论。水肿忌盐的现代机制已明确为钠水潴留,但中医早在《千金要方》中就已确立此忌口原则。

3. 性味相悖忌口
《饮膳正要》记载的128组食物相克,实质是性味理论的延伸应用。如葱蜜同食"杀人"之说,源于葱辛温助火,蜜甘缓生湿,湿热相搏则易致过敏反应。现代食物过敏研究显示,某些特定组合确实会增强致敏性。

三、现代临床应用要点
1. 动态忌口原则
忌口应随证候演变而调整。外感表证期忌滋腻,入里化热则转忌辛温。慢性病调理更需根据舌脉变化适时调整忌口内容。

2. 体质差异性忌口
阳虚体质服温热药时,寒凉食物当忌;但阴虚火旺者即使服用寒凉药,亦需适度控制苦寒伤阴之品。个体化忌口方案可使疗效提升20-30%。

3. 疗程阶段性忌口
急性期当严忌,缓解期可适度放宽。如痛风急性发作期需严格忌高嘌呤食物,稳定期则可少量摄入。

结语:
中药忌口是中医"药食同源"理论的重要实践,其科学内涵正在被现代研究所揭示。临床医师应遵循"辨证忌口"原则,避免机械化套用古籍记载。建议患者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忌口方案,使药物疗效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忌口经验中部分内容需结合现代营养学进行优化调整,以实现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