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85|回復: 1

[制度研究] 中國古代法律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8-4-26 09: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古代法律

法律

法律

在中國古代法律是分開的,是分為『法』和『律』還有一個『刑』。大概最早把法和律合併一起的是管仲。在當時他就提出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他的理論也並不完善,因為到底是人治高還是法治高一直是矛盾,因為當時還是屬於古代社會,皇帝是天的象徵法的象徵,也是人治的最高點。這導致法治必然不徹底。

最原始的法律可以算得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他們的主要特點都是法自君出,禮教為先,用刑法來作為主要懲罰。而主導中國法學的是儒家思想。過程中也融入個各大家。而律學是法學的衍生,它是根據儒學原則對以律學為主的成文法進行講習、注釋的法學。律學濫觴於秦,發展於兩漢,昌盛於魏晉,至唐達到巔峰,唐以後逐漸衰落。

法律名言。『法者,天下之儀也。』『聖人為法國者,必逆於世,而順於道德。』『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禁勝於身,則令行於民;上不行法則民不從彼。』

從上面的幾句名言中都可以體會出當時的法律都是有一定矛盾的,這矛盾的發生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制度的問題。一個以人為天的社會他的法律必定是不能公正的。雖然有人提出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說法,但是並不存在這樣的實際現象。

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是中國的發展歷史,從法律上能反應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我們也能從中瞭解到古代的中國。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25-3-26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法律思想源流考辨

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确由"法""律""刑"三要素构成。管仲首倡"法律合一"理念,其"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的主张虽具进步性,然受制于君主专制体制,终难突破"王权至上"的根本桎梏。考《白虎通义》所载三纲之说,实为礼法合治的典型体现,这种以伦理纲常为内核的法律体系,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

其一,立法权统于君。所谓"法自君出",实为君主意志的法律化,《商君书·修权》直言"权者,君之所独制",此乃人治本质。

其二,儒法交融的规范体系。自汉董仲舒"春秋决狱"始,儒家经义逐步法典化,《唐律疏议》堪称典范,其"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立法原则,形成"出礼入刑"的独特机制。

其三,律学发展的悖论。魏晋律学虽形成"张杜律注"等精密解释体系,但《晋书·刑法志》揭示其"务求深文"之弊,终沦为专制工具。

至若"王子犯法"之说,考《史记·商君列传》所载"刑公子虔"案例,实属特例。正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在"朕即法律"的皇权体制下,法律平等终究是镜花水月。这种根本矛盾,正是传统法律思想现代转型必须突破的窠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