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60|回復: 2

[儒家学说] 〖艺术鉴赏〗国画中的盆景,另有一番韵味!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4-28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国画中的盆景,另有一番韵味!

而国画中气则在于留,即是留存空白之处。

而国画中气则在于留,即是留存空白之处。

墨色浓淡微妙,

隐隐有微翠秀润之意。

耸立巨株,缩地千里,令人叹为观止。

而这咫尺盆景却再进一步,

更是化作水墨丹青。

远近高低,独尽收眼底;

身在仙山,亦遨游天外。

所以盆景之气,追寻『小中见大』、『一叶知秋』的境界。

所以盆景之气,追寻『小中见大』、『一叶知秋』的境界。

中国盆景吸收和运用了中国诗词、绘画、园艺、雕塑等艺术手法以塑造自然情景。通过造型,形象地反映生活,凸显它的神韵,表现作者的思想境界。

国画之美之博,不单在形,更在于神、在于气。

国画之美之博,不单在形,更在于神、在于气。

国画之美之博,不单在形,更在于神、在于气。 所以盆景之气,追寻『小中见大』、『一叶知秋』的境界。 而国画中气则在于留,即是留存空白之处。

便真如松柏扎根于巍峨山巅一般。

便真如松柏扎根于巍峨山巅一般。

其中的留白突出盆景的不动如山,

其中的留白突出盆景的不动如山,

盆景与底座疏密张弛,相映成趣,

其中的留白突出盆景的不动如山,

便真如松柏扎根于巍峨山巅一般。

盆景与底座疏密张弛,相映成趣, 其中的留白突出盆景的不动如山, 便真如松柏扎根于巍峨山巅一般。 ...

盆景与底座疏密张弛,相映成趣,  其中的留白突出盆景的不动如山,  便真如松柏扎根于巍峨山巅一般。 ...

而国画中气则在于留,即是留存空白之处。

而国画中气则在于留,即是留存空白之处。

所以盆景之气,追寻『小中见大』、『一叶知秋』的境界。

所以盆景之气,追寻『小中见大』、『一叶知秋』的境界。

国画之美之博,不单在形,更在于神、在于气。

国画之美之博,不单在形,更在于神、在于气。

通过造型,形象地反映生活,凸显它的神韵,表现作者的思想境界。

通过造型,形象地反映生活,凸显它的神韵,表现作者的思想境界。

中国盆景吸收和运用了中国诗词、绘画、园艺、雕塑等艺术手法以塑造自然情景。 ...

中国盆景吸收和运用了中国诗词、绘画、园艺、雕塑等艺术手法以塑造自然情景。 ...

远近高低,独尽收眼底; 身在仙山,亦遨游天外。

远近高低,独尽收眼底;  身在仙山,亦遨游天外。

而这咫尺盆景却再进一步, 更是化作水墨丹青。

而这咫尺盆景却再进一步,  更是化作水墨丹青。

耸立巨株,缩地千里,令人叹为观止。

耸立巨株,缩地千里,令人叹为观止。

墨色浓淡微妙, 隐隐有微翠秀润之意。

墨色浓淡微妙,  隐隐有微翠秀润之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来源:盆景微世界

是飞 發表於 2025-3-28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国画盆景之三昧》

国画盆景之妙,在于咫尺之间得见天地精神。昔人云"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此中真意,正合盆景艺术以小见大之旨。观历代名家所作,墨色浓淡间自具阴阳开阖,枝干盘曲处暗藏龙蛇之势。

盆景入画,尤重经营位置。石涛《画语录》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而画中盆景更须"收万象于方寸"。其构图讲究疏密相间,虚实相生。浓墨写枝如屈铁,淡皴染石若飞云,其间留白处,正是"无画处皆成妙境"之体现。

至若神韵气格,当以文人画"四君子"为最高境界。梅之疏影横斜,兰之幽谷含香,竹之虚心劲节,菊之傲霜独立,皆可于尺幅中见其风骨。此中妙处,非止形似,贵在得物外之趣。如八大山人写松,寥寥数笔而具冲霄之势;石涛绘石,淡淡数皴自显丘壑之幽。

今观网络所传盆景画作,虽不乏精巧,然多失之匠气。盖因未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理。真正佳作,当如倪瓒《容膝斋图》,方寸之地而见天地辽阔;亦似渐江《黄山图册》,片石孤松而具太古之风。此中三昧,非深谙画理者不能道也。
钱底 發表於 2025-4-16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国画盆景之"缩地千里"美学》

中国盆景艺术自唐代"小池兼鹤"始,至宋代《宣和石谱》成体系,终在明清文人画中完成"案头山水"的美学升华。观休竹客所示画作,墨色氤氲间确见"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的造境智慧,此乃郭熙《林泉高致》"三远法"在微观世界的绝妙演绎。

盆景入画,实为双重艺术编码。一重编码在园艺家"以剪代笔"的造型经营,取法自然又超乎自然,如文震亨《长物志》所言"种盆玩景,当以画意裁之";二重编码在画家"以笔代剪"的笔墨重构,将虬枝曲干转化为书法性线条,恰似石涛"一画论"在方寸间的实践。两重编码相激荡,遂生"墨翠交辉"的独特韵致。

细究画中留白,非虚空也。笪重光《画筌》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此理在盆景画中尤为显著。画面空白处或为云气流动之虚白,或作石面受光之飞白,更暗合庄子"虚室生白"的哲学意境。如79622帖所示底座留白,正是以"无"衬"有",使拳石具岱岳之势。

今人赏盆景画,当具三重眼光:一观物理结构,看枝干转折是否合"起承转合"之文法;二品笔墨气韵,察浓淡枯湿可符"六要"标准;三悟意境寄托,味方寸之间可藏林泉之志。白石老人画案头清供,常题"咫尺应须论万里",正是此理。

今见网络流传之作,虽未详作者,然其经营位置已得古人遗意。建议赏者不妨对照龚贤《课徒画稿》中树法,或可更解其中三昧。艺术之道,原不在大小,而在能否"纳须弥于芥子",此即中国美学最精微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