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04|回復: 2

[家庭教育理念] 要让孩子知道的责任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5-3 14: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学生阶段,学习掌握知识,为他们以后的人生获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们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使命。为了这个使命,他们必须要学习忍耐、学会放弃、学会付出,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国外也一样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国外也一样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国外也一样

纵观我们身边的人,但凡取得一定成就的都是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才有成功的可能。学习也是一样,谁不是一路考试拼搏上来的,谁小时候不也是一大堆家庭作业,有时做得不好还要被老师批评两下?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在这过程中更加感受不到什么快乐。

有一些家长以为国外的教育就是快乐的,其实在国外,优秀的学生他们一样要很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比如新加坡的小学教育,教学领域非常广泛,除了一些专门的课程之外,还有艺术、语言方面等领域,充分开拓学生的天赋。但是新加坡的中小学教室后面不也经常悬挂着一把戒尺吗?据说,孩子表现不好,老师是要照手心打三下,而且是要两个老师在场才能执行。

所以,让孩子快乐成长是正确的,但是学习过程一定是要辛苦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并不意味着孩子课外不需要复习,不需要刻苦学习。

没有经过无聊和辛苦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有快乐的学习成绩

没有经过无聊和辛苦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有快乐的学习成绩

没有经过无聊和辛苦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有快乐的学习成绩

绝大部分孩子都不可能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优秀学习成绩的取得,需要孩子在别人玩游戏的时候,别人在看电影的时候,静下心来学习。有的孩子心智比较早熟,从小便有自己的远大志向,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此而努力;也有些孩子没有树立远大的目标,但至少有一个像考上好中学或好大学这样的短期目标。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首先是有一个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努力付出,这个过程是谈不上快乐的。快乐是体现在学习的结果上,当孩子取得优秀的成绩,辛苦的努力得到回报时,学习的快乐才会显现出来。但是也不排除极少部分智商很高的人,本身具备极强的天赋,不需要太努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这只是个例,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

让孩子知道,努力学习是一种责任

让孩子知道,努力学习是一种责任

让孩子知道,努力学习是一种责任

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让孩子在努力学习的情况下,辛劳付出,培养出他们的向上、拼搏的精神和责任感。孩子在上学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努力学习就是他们的责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小时候不努力学习,没有目标,不懂得付出,整天吃喝玩乐,长大后在工作过程中会变得肯付出、肯努力、肯拼搏。

所以与其说在孩子教育中培养孩子能够自主学习,具备勤奋拼搏的精神,不如说是在培养他们自小树立起积极向上,有责任感的优秀品质,让他们长大后踏入社会后具备积极向上,努力付出的责任感,这才让孩子在努力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的最重要目标。

美国为什么要研究我们的应试教育,因为我们会吃苦

美国为什么要研究我们的应试教育,因为我们会吃苦

美国为什么要研究我们的应试教育,因为我们会吃苦

现在很多人都在诟病中国的应试教育,呼声最高的就是孩子负担重,扼杀孩子的天性等。不能否认,有些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甚至很多学习的内容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并没有什么用,孩子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去学习,这个情况并不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内容。我们关心的是,在目前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果你不能改变这种体制,那如何去适应它。

所谓适者生存,教育也是一样,比如高考,如果是按照所谓的素质来招生,中国有多少寒门学子能进入清华、北大这些高等学府?高考制度不能改,是因为我们暂时找不到比高考更好的制度,同样现在面临的应试教育,谁都知道它不是最好的教育制度,但我们并不可能很快就能改变它。在这种体制下,孩子能做的,就是去适应它,必须要学会努力,勇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种体制下生存。为什么现在美国不希望招收太多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学生,是因为中国的学生太会考试了,美国许多重点大学每年招收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是中国学生,所以美国反过来研究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如此『优秀』。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应试教育反而培养了中国学生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能力,这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肯努力,会吃苦,为了考试我们不惜一切代价的努力。

不要以为孩子有兴趣就会喜欢学习,这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假象

不要以为孩子有兴趣就会喜欢学习,这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假象

不要以为孩子有兴趣就会喜欢学习,这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假象

我们有些家长总是羡慕国外的教育方式,事实上除去偏见,外国有些优秀的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美国的中小学阶段很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学习技能的培养,对孩子的教育多采用鼓励的形式,教育方向也是朝着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因材施教,这是我们教育体制未来的发展方向。假如有一天我们国家也实行这样的体制,一样鼓励学生注重自己的兴趣发展,那难道只要有兴趣,不努力也能取得成功?

我们认为:兴趣也许是最好的老师,是孜孜不倦学习的动力,但这只是学习的启始动力,许多孩子对很多方面都有兴趣,但是并没有成为他们以后的成功能力,原因很简单,他们并没有为这个兴趣而努力。比方说乔布斯,有人认为他的成功是因为有着非凡的天赋,但是这种天赋也是要在漫长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痛苦,不断尝试失败或积累下来。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优秀的人也是要通过不断努力,辛劳地付出才能成功。比如一个小孩,他是很喜欢画画,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努力过,那他以后就能成为一个画家吗?孩子因为有兴趣,所以对某件事更加努力学习,更加有目标去学习,甚至为此做出很多牺牲,这才是他以后成功的原因。所以不要以为孩子有兴趣就会喜欢学习,这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假象。

学习中要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否则长大都很难有成就

学习中要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否则长大都很难有成就

学习中要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否则长大都很难有成就

在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下,一些学生在高度的学习压力下,学习很努力,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学习,成为大家熟知的书呆子。真正良好的教育,不但要让孩子学习到知识,还要培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团队精神,情商逆商等。单纯为了考试而考试,这绝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孩子也只是成为会考试的机器。但是如果因此就极力排斥学校的教育,也只是走上另一个极端而已。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宝贵品质是会伴随他们一生,这些都能让他们在今后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工作生活,而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孩子天性就喜欢玩,家长不让他们知道学习是辛苦的,他们怎么可能主动努力学习?

所以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任何取得一定成就的道路上总是伴随着曲折,充满着艰辛,要想有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要努力,要辛苦付出,这是每一个孩子学习的责任。我们要让孩子去体会努力学习而取得好成绩的快乐,去培养一种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的价值观。要让孩子们知道,人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学生阶段,学习掌握知识,为他们以后的人生获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们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使命。为了这个使命,他们必须要学习忍耐、学会放弃、学会付出,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如果在学习的阶段,他们每天都想着玩,想着快乐的生活,而没有去体验人生这种为目标而努力付出的过程,他们长大后就不可能为了工作,为了人生的目标而去拼搏努力,这恰恰是现在孩子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在零零后的孩子,生活基本上没有负担,他们从小生活在一种没有压力的环境下,他们感受到的更多是快乐,他们从小就没有为生活而担忧的必要,所以快乐对他们而言是理所当然,而辛苦付出就是一种不必要的想法。没有目标,没有压力,强调快乐,这是当前大部分零零后孩子的生活状态。如何培养孩子努力付出,帮他们树立长远的目标,为目标而努力,这是家长和老师们的一种责任,也是孩子通过学习要培养的一种能力。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25-3-28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童蒙养正之道》
(依《学记》《童蒙须知》立论)

教育之道,当以"蒙以养正"为根基。朱子《童蒙须知》有云:"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此中深意,正在于通过日常洒扫应对之事,培养子弟知责守分之本。今观帖文所言学习之苦,实合古人"天将降大任"之训,然更当明晓责任教育之三重境界:

一曰"知分"。王阳明《训蒙大意》强调"知行合一",孩童当知学生本分在勤学,犹农人务耕、匠人执斧。新加坡戒尺之喻,非为恐吓,实乃《周易》"震卦"所示"恐惧修省"之义,使知学业乃安身立命之基。

二曰"明理"。帖中所言"艰苦努力",正是《论语》"仁者先难而后获"之体现。然需如孔子"循循善诱",使孩童明晓:悬梁刺股非目的,乃为"格物致知"之途径。昔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方见真趣在道中。

三曰"养志"。张载《正蒙》云:"志大则才大,事业大。"责任教育终极在立鸿鹄志。观今日学子困于应试,正因失却"为天地立心"之宏愿。当效法苏东坡"发愤识遍天下字"之志,化课业压力为济世担当。

《学记》有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责任教育贵在因时施教。戒尺可警顽劣,然终需以"春风化雨"之态,使孩童于规矩中见天地,于约束中悟自由,方合古人"外圆内方"之教义。
胡吞 發表於 2025-4-3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蒙养之道:学习责任与人生使命的古今对话》
(依传统书院讲学体例,分章析义)

第一章 明理篇:学习本义与人生阶段论
《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此千古不易之理。观原帖所论学习之苦乐,实暗合古人"十年寒窗"之训。然需辨明者,古人所谓"苦学",非徒指筋骨之劳,实为"格物致知"的修身过程。朱子教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正是通过规矩养成心性。今日学子之责任,首在明此"学习即修身"的古训,方不负"学生"二字本义——"学而生"也。

第二章 践履篇:戒尺精神与自律养成
新加坡教习用戒尺之例,令人思及传统塾师之"夏楚二物"。然《程董学则》早有明训:"挞罚不过示耻,非欲伤其肢体。"惩戒之本,在培养"慎独"功夫。王阳明龙场悟道前,亦曾"遍读考亭遗书",其艰苦卓绝终成心学宗师。今之家长当知:适当的学业压力,实为"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然需如园丁修枝,既不可放任疯长,亦不可伤其根本。

第三章 境界篇:快乐之辨与志学之道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乐"非感官之娱,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求道境界。原帖谓"快乐体现在结果",此说可商榷。张载读书"俯而读,仰而思",墨池笔冢皆成乐事。真正的学习责任,当引导学子体会"得之心而寓之书"的深层愉悦。如颜回"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方是古人所谓"为己之学"。

第四章 时中篇:古今教育方法的平衡
《颜氏家训》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然古之"早教"重在德行根基,今则多陷知识灌输。吾建议:
一、小学阶段当效法朱熹《童蒙须知》,从"衣服冠履"到"读书写字",培养基本自律;
二、中学时期可参酌胡瑗"分斋教学"法,在课业压力中发展志趣;
三、高等教育阶段则需追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贯通境界。

结语:责任教育的三重境界
真正的学习责任教育,当如《近思录》所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初境在完成课业——此尽本分;
中境在磨炼心性——此见功夫;
上境在明理成德——此谓大成。
愿天下父母师长,不以眼前分数为桎梏,而当以古圣"变化气质"为鹄的,使学子既知"韦编三绝"的勤苦,更得"孔颜乐处"的真谛。如此,方不负"蒙以养正"的圣功。

(全文798字,依传统论学体例,不作浮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