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6|回復: 1

[漢士啟蒙與文化辛亥] 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8-5-3 22: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华夏国学#

汉服 (亦即华服#)复兴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而今,颈瓶现象渐显,即衣服所寄托的文化内涵并未得到同步的发掘。

渐行渐远的服饰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差距,不但导致了『汉服是什么』的认知危机,同时也导致了『信仰危机』。

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如果说汉服是形而下的器,那么,文化内涵就是形而上的道。道与器本该同步复兴,然而,以思想激进推动的『服饰崇拜』,乃至『信仰崇拜』,步伐远迅于需要实证辨识的文化内涵的复归。

当汉服复兴到一定高度,当『华服』概念重新被提出,我们才猛然发现,其实我们对所推动复兴的汉服,究竟是什么,却没有一个原本的认知,那个千古一贯的称呼,反而无法为我们自己所容纳。

汉服是什么?要知道,汉服不是一件衣服,不是那件『形制』严格的衣服,他代表的,其实是汉人的信仰,他是我们华夏民族千古以来的信仰形式。

是的。汉服,不,他正名叫华服,他是我们中华的信仰,与髮膚,与宗族,与五德伦理一样,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信仰形式!

我们是一个无神论民族,我们不是神权宗教社会,但我们不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我们的信仰,一直十分明确:人文信仰。

我们的文化自信,其实说到底,就是#人文信仰#!人文之道,所形成的人类社会之器用,绝不是任何宗教信仰可以拟比的。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他有胜于禽兽的人文思维!

是的!这就是华夷之辨!

我们穿上汉服,会感到自豪,不是因为我们是天生的民族主义者,而是,汉服所寄托的文化内涵,千古未变!

人文信仰,是中华民族团结的根本,只有高举人文信仰,以为人类前进之灯塔,我们才能放下那些野蛮的争执,携手共进。

而汉服,正是人文信仰之服饰形式,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服饰代表,非汉服莫属。

华夏千年史书,未曾断脱华服称谓,正是因为他的人文属性。

很显然,现代复兴的汉服,实质就是史书上的华服,他们其实同属一物,都是人文信仰的唯一服饰形式!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4-9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华服复兴与文化自信之本源》

(引论)
华服复兴运动行至今日,确已面临"形器先于道统"的困境。然则文化自信之根本,非在衣冠形制之考据,而在人文精神之觉醒。昔孔子言"文质彬彬",《周易》谓"形而上者谓之道",皆昭示器物与精神本末相济之理。

(道器之辨)
考"华服"本义,《尚书·武成》"华夏蛮貊"已见端倪。贾谊《新书》称"华"者美也,"夏"者大也,其服制必合"礼以别异,乐以和同"之人文精神。今人执着于袖缘尺寸、纹样规制,却鲜少追问《礼记·深衣》"袂圆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背后的天地人伦之思。此正如王阳明所言"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人文信仰析微)
华夏信仰体系之特质,在于"敬鬼神而远之"的理性精神。《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祭祀本质乃"慎终追远"的人文实践。董仲舒《春秋繁露》言"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此即区别于神本文明的"人本自觉"。华服作为"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物质载体,其纹章佩玉皆指向"君子比德于玉"的价值认同。

(复兴路径新探)
当下困局之突破,当效法朱熹"格物致知"之法:
一者需建立"经学—史学—器物"三维互证体系,如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之以实物证文献;
二者当重振"衣冠礼乐"的完整语境,恢复《周礼》"以仪辨等"的教化功能;
三者须警惕"服制原教旨主义",记取顾炎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实践精神。

(结论)
文化自信终归是对"人文化成"传统的再发现。华服之魂,在《诗经》"青青子衿"的教化理想,在《论语》"正其衣冠"的君子风范,更在张载"为天地立心"的文明担待。当衣冠之兴能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相表里,方可谓之真复兴。

(按)今人言"汉服""华服"之辩,实则未解《春秋》"夷夏之辨"本在文化不在血统。程颐云"天下之理一也",服饰复兴终究要回归"理一分殊"的文化自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