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660|回復: 1

[文化反思] 北大校長林建華致歉文言文版,及學生回覆信

[複製鏈接]
六藝文言 發表於 2018-5-6 11: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林建華:報北大諸秀才書

林建華:報北大諸秀才書

林建華:報北大諸秀才書

諸秀才足下:

建華昏眊,學行無所底,至於擾視聽,惹眾怒,耻北大於百廿之際,辱成均於數千年之後,洵非愚衷,至於不辯,欲默處而不能,欲果毅而不可,惟陳鄙懷,諸秀才察焉。

華初受學,值文革,舉國淩亂,孔氏之書去,雅正之言廢,其所學者,不過時書俗文,文章之師隱懼,信古之士頹微,是欲學而不能,更多有不欲學者,嘵嘵於時,急急於政,至於白丁鶩趣,村夫逞能,華時幼小,廁其間,隨流而已矣。華家內蒙,偏遠野僻,日所奉者,惟毛選耳,高喊語錄,又不實學也。及事畢,國家復考,廼亟亟為舉事,幸蒙祖佑,入北大焉。然所攻者不過化學之術,於斯文,幾無所涉矣。迄後履教職,執校務,北而西,西而東,凡三十載,復歸於母校,受命焉。此固不能為辭矣,述之俾諸秀才有所知而已矣。北大,若昔之太學、國子監也,其祭酒、司業,致於教授諸生,經術文章,宏謨策對,多見於載籍,流播至今,惜乎束篋,華不及觀也,若乎閭里之庠,縣府之學,童生秀才,過華者又莘莘也。華是知蔽也,而忝居要津,又惶惶不知所安。嘗聞,伊川遊太學,陳文章而獲學職,歐公知貢舉,擢軾轍名天下。華無胡歐之學,雖有文章才士,亦不能識也。春秋責大夫,華未敢後,今幸遇興復之時,明主策於前,賢臣踵於後,士庶奔走,不絕於途,僉曰:『吾國有望矣,斯文再見乎庠序,孔孟重興乎禮祀,大異乎昨,孰謂聖教之不復乎?』華亦廁其中,前隨流而無學,今亦可隨流矣。

諸秀才質以疑,厲以色,國人群起而譏,華受之而竊喜,以華之不文,而章今世之期望,是其一也;以華之不配位,而激諸學者之志意,是其二也;以華之惟理術,而正人文之化成,是其三也;以華之罹耻辱,昭政教之當否,此其四也。有此四喜,則百廿北大,或可以重啟也。惟着意將來,革其久弊,興文教以造士夫,秉仁義而歸教化,不負諸秀才之督勉也。前有君子致弔,其心憂切,其文沉鬱,其論摯而雅,誠北大百廿之大禮也,且為碑刻,立於校內,時砥礪焉。禮曰:耻諸嘉石。茲嘉石至,雖餘暇無幾,願為津渡,權充滥竽,以俟賢者。建華惶恐頓首白。

仕隱君敬擬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仕隱君:弔北大百二十校慶文

歲次戊戌,時逢五四,北大建庠百廿,執政親臨,督勉德本,師生振奮,人皆執賀,我独懷戚,感孫叔尹楚老父獨弔之義,而為文焉,其辭曰:

物有至極而必反,事有至至而後還。前疾弱而圖强,是有諸君子去孔孟而適新學,廢文言而趣白話,亶彼時之反還者也。而於今,太學之師,不及於童生秀才,庠序之生,同乎村夫野人,曰士曰大夫之族,雖腹膝亦未敢望於古君子也。以至於執政焚憂,而舉復興文化之政,眾庶痛切,廼及重構塾院之行。又此時之反還者也。而居國子之樞要,以率天下之風範,而執事無蔡蔣之智局,教授乏胡魯劉錢之勇決,是余欷歔而不能致賀者一也。而翰林淵藪,文章重津,鮮有四庫之書齊於前賢,何期八家之文傳之後學,是余痛哭而不能致賀者二也。而沈陽、秦明瑞毁辱師德,諸院系沽證圖利,諸師生淺薄失教,是余震驚而不能致賀者三也。或曰:此彼時勢之事也,於我等何干?夫冉求為辭,聖人責之。何木木而默之,何碌碌而卻焉?傳道而道没,施教而教絕,知而不文,識而不化,宇內所聞,舉國所效,不過庸俗功利,縱科技致用,何濟於斯文之溺?雖國際融合,何守於中體之失?是百年之興亦百年之衰也,其所興者大,其所衰者亦大,其所大興者又大乎其所大衰者也。其所大衰者,近乎萬劫不復,遠甚於孔孟之世,韓柳之時矣,是余獨弔而無有懼者也。惟禱宣王,陳辭而薦酒,祈乎聖靈之庥佑矣。嗚呼哀哉!

北大校長林建華致歉信

亲爱的同学们:

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

我想,我的这个错误会使很多同学和朋友失望,觉得作为一个北大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样差。说实话,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出错是把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

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现在人们很难想像当时的闭塞状态,农场离县城几十公里,距离虽不能算远,但乘马车要一整天时间。当时不但没有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连像样的书都很难找到。最近,我刚出了一本书〖校长观念-大学的改革与未来〗,其中还提到了当时的情况: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老师只是让我们背语录和老三篇。十几岁时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没有其他的书,反复读毛选和当时一本干部培训用的苏联社会主义教程。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时都读过,中学政治课又学了一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这些概念都滚瓜烂熟,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我很幸运,77级的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占了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否则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试前的几天,读了一本语法方面的书,刚刚知道什么是主语和谓语。语法概念不清,上大学之后学英语也多费了很大的劲。

我写这封信,告诉大家这些,并不是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护,只是想让你们知道真实的我。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再次致以歉意!

热爱你们的校长,林建华

北大学子回复北大校长致歉信

亲爱的林校长:

很开心,看到你的道歉信。写的 恳真实。但我有几点看法:

1,你既然承认文化少,水平低。

请让位。

才不配位,是一种耻辱!

不仅仅是你的,还是北大的,北大学生的,全中国人民的,耻辱。

2,你的思想是什么?

北大,建立之初,就有蔡元培先生提出的: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林校长,你的思想是什么呢?

岳日斤之事,余温未了,估计她还处在胆战心惊。

在你的管理之下,北大差一点再一次出现林昭一样的悲剧。

你有什么脸面说要我们理解你的思想?

3,焦虑和质疑不能创造价值?

看看,你果然水平很低,人类有了焦虑和质疑才可以产生真理。

如果没有焦虑和质疑,人类还在山洞里,在树上,在大海中。

只因为觉得不安全,不合适,不方便,有了焦虑和质疑。

才会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如果不质疑,太阳还是宇宙中心,地球也是宇宙中心。

甚至,地球是个乌龟背上的盘子。

人类的进步,都是基于焦虑和质疑。

只有焦虑和质疑,才会让个体,民族,国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4,就目前来看,你辞职是最佳选择。

你自己也说了,这么大岁数,很难短时间高。

那么,就辞职吧。

给自己保存尊严,给北大保留颜面,给中国人留一点念想。

虽说,你比谢静宜水平高点。但是,也已经成为笑料。人生难处,不是挺身而出,而是抽身而退、前者需要勇气,后者需要智慧。

林校长,辞职吧,对你对北大都有好处。

你的学生 2018.05.05

注:北大校长文言文版致歉信是六藝文言仕隐君所作。
六藝文言書院,致力於民間文舉,以文育士,以文取士,再造儒家士大夫!
遊客  發表於 2018-5-6 12:31
齐之以礼,则民有耻且格。

一大学校长,俨然无耻不格
吕存 發表於 2025-4-1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答「北大校長林建華致歉文言文版及學生回信」帖

林校長之書,辭意懇切,自陳學養未逮之憾,坦承時代局限,其言雖樸,其情可憫。然細繹文理,猶有可議者三:

其一,以「文革斷學」為託,未足釋眾疑。昔顏之推遭亂離,猶能「握錐藏書」;歐陽修幼貧,以荻畫地而學。時艱非不學之由,志怠實為蔽之本。北大祭酒之任,當以「困而學之」自勉,豈可止於「困而不學」之嘆?

其二,謙稱「化學專攻,斯文未涉」,然大學校長非技官,乃士林表率。梅貽琦執清華,雖工科出身,而通經史、明教化,故能鑄「大師之謂」;蔡元培長北大,倡「兼容並包」,以其胸懷彌補專門之限。今既居位,當效前賢補闕,非可守短自安。

其三,引伊川、歐陽為比,稍嫌不類。程頤以道學顯,歐公以文衡世,皆實學在身。若欲追步先哲,當如顧炎武所言「博學於文,行己有恥」,非徒述掌故以飾歉。

至若學生回信未見原文,然觀校長書中「嘵嘵於時」「村夫逞能」等語,隱含對時風之譏,恐非致歉之體。昔韓愈《師說》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校長既知不足,當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示天下,則北大「思想自由」之傳統,庶幾不墜。

要之,學術之恥,在「不知而作」;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校長既已自訟,願繼以實改,則《論語》「過則勿憚改」之義,斯得之矣。

(全文計498字)
史向 發表於 2025-4-1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大学之道与当代教育之责》

林校长之书,实为当代教育者难得之自省。其文虽谦抑过甚,然所述"文革"后学脉断裂之痛,恰中当今教育之弊。昔朱子有云:"为学须是切实为己,一毫虚伪不得。"林公坦陈少时失学之憾,正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之义。其以"四喜"自解,非为饰过,实乃痛定思痛之语,暗合《论语》"过则勿惮改"之教。

仕隐君《弔文》以"物极必反"立论,深得《周易》消息盈虚之旨。其忧"去孔孟而适新学",非泥古不化,实警文化断层之危。王船山《读通鉴论》尝言:"国于天地,必有与立。"北大作为现代太学,当如阳明先生所言"知行合一",使科学精神与人文传统如车之两轮。

今观二文,一述一论,恰成映照。林公自剖其短,正合《大学》"格物致知"之功;仕隐君吊文忧思,暗契张载"为天地立心"之志。教育之道,当如钱宾四先生所言,须"温故而知新"。北大百廿历程,实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之缩影,其病在"断裂"而非"革新"。

当代大学之责,首在重建"道统"与"学统"之联系。昔马一浮主复性书院,倡"六艺该摄一切学术",非为复古,实乃通变。今之教育者当效范文正"先忧后乐"之怀,既开新域,又守根本。所谓"重啟北大",非谓回到过去,实要在科技时代重建人文精神。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二文交锋,恰显教育转型之阵痛。愿今之学者能如陈寅恪先生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守先待后中开创新局。北大之兴,关乎国运;教育之正,系于文明。此乃二文给予当代最深刻之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