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4|回復: 1

[文化反思] 六藝文言文法精解:桃花源记

[複製鏈接]
六藝文言 發表於 2018-5-6 12: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六藝文言文法精解:桃花源记

六藝文言文法精解:桃花源记,图一

六藝文言文法精解:桃花源记,图一

六藝文言文法精解:桃花源记,图二

六藝文言文法精解:桃花源记,图二

六藝文言文法精解:桃花源记,图三

六藝文言文法精解:桃花源记,图三

六藝文言書院,致力於民間文舉,以文育士,以文取士,再造儒家士大夫!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4-16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藝文言文法精解:〈桃花源記〉疏證》

【提要】陶淵明《桃花源記》向為古文範本,其文法之精嚴、氣韻之沖淡,實得六藝之正脈。今以章句訓詁為基,抉發其文言肌理,以證「文道合一」之旨。

一、起承轉合之章法
「晉太元中」四字,遵《春秋》紀年筆法,簡淨而立綱目。「武陵人」不著姓名,暗合《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之義。漁舟「緣溪行」三句,連用「忘」「忽逢」等字,得《易經》「感而遂通」之妙,此轉折處最見功力。

二、虛實相生之句法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八字,化用《詩經》比興,實景中寓三代之思。「阡陌交通」至「黃髮垂髫」,句法由散入駢,暗效《禮記·王制》井田敘事,虛筆寫實,尤見匠心。

三、微言大義之字法
「遂迷不復得路」之「迷」字,承《尚書·洪範》「五事」之訓,喻禮樂崩壞而道統隱。「不足為外人道」句,用《周易》「慎密不出」之戒,一字千金。

四、文氣貫通之脈理
通篇以「異」字為眼,前後呼應如《孟子》「一氣流行」。自「初極狹」至「豁然開朗」,氣脈暗合《大學》「格致」次第,此乃文言「神理」所在,非徒辭藻之工。

【結語】《桃花源記》之文,字字有來歷,句句見經緯。六藝文言書院倡「以文育士」,正欲學者於此等處體認:文法即道法,修辭即修身。今人若得此三昧,何患文脈之不續乎?

(全文計798字)

【注】本文依乾嘉樸學家法,融會《文心雕龍》《古文辭類纂》評點傳統,以經解文,以文證道。六藝文言書院之教,蓋在斯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