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17|回復: 2

[名家] 品味大学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8-5-6 2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品味大学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 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 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这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明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告诉了我们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 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

孔子

孔子 因此,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为“四书 五经”之首的《大学》一篇里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就 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 善,发掘、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的诱惑。从这个 意义上说,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还 是列夫·托尔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 一闪念”,乃至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 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 为目的。  

發表於 2025-3-26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学》"明明德"义疏

《大学》开篇所言"明明德",实为儒家心性工夫之总纲。朱子《章句》云:"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此说深得《康诰》"克明德"、《太甲》"顾諟天之明命"、《尧典》"克明峻德"之微旨。三代圣王相传之心法,非徒文字训诂,实为性命之学的根本。

阳明先生有言:"明德是此心之本体。"其发用流行,自能"仁民爱物"。然世人多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故《大学》特标"明"字工夫。此"明"字有二义:本体之明,乃天赋灵明;工夫之明,在"格致诚正"中复其本然。程子所谓"学以至圣人之道",正在于此。

今人论道德修养,每与宗教忏悔混为一谈。实则儒家明明德之说,自有其独特理路。不同于佛教之离尘出世,亦异于基督教之原罪救赎,乃是在人伦日用中"极高明而道中庸"。观二程"主敬"、阳明"致良知"诸说,皆不离世间而修圣功,此正儒家"内圣外王"之真精神。

至于《三字经》"性善"之说,当与孟子"扩充"之论参看。朱子谓"明德如明珠,虽堕泥淖,其光不泯",正示人皆可通过修养工夫复其本明。今日所谓"自我完善",若不明"明德"本体,终是无源之水。故《大学》三纲八目,实为吾人立身处世之根本法则。
唯东所望 發表於 2025-4-16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明德探微:从儒家心性论看道德本体的显发之道》

拜读《品味大学》一文,深感作者于经义抉发之精微。今不揣浅陋,试就"明德"之义理脉络稍作申说,以就教于方家。

一、明德之源流考辨
《尚书》三引实为儒家道统之重要见证。《康诰》"克明德"乃周公训诫卫康叔之辞,郑玄注云:"明德者,光显其德也";《太甲》"顾諟天之明命"体现商贤相伊尹"以天统德"的思想;《尧典》"克明峻德"更将德性修养上溯至三代圣王。此三典并列,恰构成"天命-圣王-臣民"的完整德性传承谱系。朱子《大学章句》谓:"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者",正揭示出儒家心性论中天赋德性的本体地位。

二、性善论的多维展开
《三字经》"性本善"说实本于孟子"四端"之说。然需辨明的是,荀子主性恶、扬雄言善恶混,皆与孟子立异。至程颐提出"性即理也",方完成性善论的本体论建构。王阳明《大学问》更指出:"明德即是良知",将外在规范内化为心性自觉。这种"天命之谓性"到"致良知"的演进,展现儒家对人性认知的深化过程。

三、明德实践的古今之变
作者提及诸种修养工夫颇具慧眼。基督教忏悔强调"原罪"的涤除,佛教修行追求"无明"的破除,皆属外向超越路径;而儒家"慎独"工夫(《中庸》)、"格物"实践(《大学》),则体现内在超越特质。至若现代道德教育,当如马一浮先生所言:"须是见得自己性分内事,方有用力处"。今日提倡"四有新人",尤当重视《论语》"志于道,据于德"的为学次第。

四、明德思想的现代启示
在价值多元时代,"明德"思想可提供三点启示:其一,德性培育需回归"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传统(《中庸》);其二,道德实践当遵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礼记》);其三,人格养成应注重"下学而上达"的次第(《论语》)。钱穆先生曾言:"中国教育主要在教人如何做人",此即"大学之道"的现代意义。

结语:
明德之教,非徒古典训诂之事,实关涉民族精神之重建。若能以经学为体,以时代为用,使"明明德"之旨与现代公民教育相融通,则传统文化之精粹,庶几可焕发新光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