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9|回復: 0

[诗词讲座] 诗词学堂:填词开个好头有技巧,想知道你就来

[複製鏈接]
诗评万象 發表於 2018-5-13 08: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诗词学堂:填词开个好头有技巧,想知道你就认真读

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象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一定要走进去、看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

一、造势

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

这种方法不单豪放派词人指陈时事、言志咏怀时常常使用,就是婉约派的抒情作品也不乏其例。

柳永是很擅长铺叙的,他写钱塘一带壮丽景色和杭州繁华生活的名作〖望海潮〗,便有一个似乎颇为平直的开头: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象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了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接着镜头由远而近,写全景、写江湖、写市廛、写西湖、写游客,便都有了一条贯穿的主线,使读词者不能中辍。同时,作者先抹一粗笔,接着再皴染着色,精描细画,吟出『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精炼秀丽的名句,粗细相映,韵味更显丰厚。

有时开头虽全用平常词句,组织起来却显得奇特豪迈。如刘过的〖沁园春〗(寄辛承旨):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使入一读便好象听到了词人的朗笑,摸到了词人的脾性。接着,笔锋突转,平空请出白居易等三位历史人物,传声肖形,借古人之言,表自己之志,全用赋法而带有很浓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果没有开头那样一个开门见山的起句,后文就会显得平淡了。

二、造境

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

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起手先画出一幅春江静秀和平的风景画:山前飞着白鹭,水底游着鳜鱼,多么自由而恬静啊!这样的开头正是给下文以渔父自况的作者出场造成一个典型的环境;作者也用这个环境寄寓自己要求超脱现实的思想感情。

写景为的是写情,是苍莽阔大还是静谧偏狭,全由主题需要决定。同是写秋景,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样的非常洗炼地描绘出一个寂寞、雕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难熬、心情调怅的感觉。辛弃疾的〖水龙吟〗主题宏大得多,他的开头是: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多么广阔的江南秋景,我们感到的是阔大苍郁而不是凄凉孤寂,因为只有这样的境界才切合作者宽阔的胸怀,才包容得了作者在词中寄寓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激愤。

三、造思

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入深思,使入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渭『造思』。有时,先用一个反问句,明退暗进,随即把正意推出,有如引弓发丸一般。如: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重无数。

(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李清照〖临江仙〗)

这两段都是先用一个特指句开头,说是『特指』,其实答案已隐含其中(烦恼无尽,庭院深深),因而下文都不正面作答,而用肠断、春归写出相思、怅恨,用柳烟、雾阁象征深院浓愁,意境比直陈深了许多。

这种以问开头的手法,比较适用于表达细腻的感情,但名手也能用来表现豪放的精神。例如: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苏轼〖满庭芳〗)

问语似乎平常,答语却出人意外,一问一答特别显得深情而豪迈。清郑文焯评他是以『健句八词,更奇峰突出』。

再比如: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辛弃疾〖王楼春.戏赋云山〗)

出语便很奇特,答语又故意含混,确能使人仿佛面对云峰,有神奇怪异变幻莫测之感。

华韵点评:

任何技巧都不如花时间去熟读各种古典诗词:唐诗三百首宋诗一百首乐府诗集曹操诗集

一苇之杭 發表於 2025-4-25 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词体起调之要义与技法刍议》

词之为道,起调尤重。昔张炎《词源》论制曲云:"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此中"命意"二字,实已暗含起调之枢机。今就宋词经典析之,起调之法大端有二,然其间精微处,尤当深味。

一曰"造势法",贵在气脉贯通。柳七《望海潮》起句"东南形胜",看似平直,实得《文心雕龙》"首唱荣华"之妙。此等起法,犹如书法逆锋入纸,先立骨格而后施渲染。稼轩《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更见雄浑气象。然须注意,豪放非粗率,直陈中自有顿挫之致。如刘改之《沁园春》起调三句,酒气淋漓中暗藏"突转法",此正得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之遗意。当代词家每效此法,往往徒得叫嚣之态,失其沉郁之致,可不慎欤?

二曰"造境法",要在情景相生。张志和《渔歌子》以白鹭鳜鱼起兴,深得《诗经》比兴之旨。此中妙处,在"不即不离"四字。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三句,以秋色连波造境,较之温庭筠"梳洗罢"之闺阁气象,别见沉雄。然造境非写景,当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今人习此,常犯二病:或景语堆砌而情志不彰,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或情景割裂,如油浮水面。此皆未解"意与境浑"之三昧。

此外犹有数法可资参酌:晏小山"梦后楼台高锁"之倒叙法,周清真"并刀如水"之特写法,李易安"寻寻觅觅"之叠字法,皆各臻其妙。然万变不离其宗,总须以"立意为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发端重笔",即此之谓。今人填词,往往急于逞才,起调或纤巧过甚,或平衍无力,皆因未明"蓄势"之道。须知起调如弈棋布局,既要见得大势,又须留有余地。

要之,词之起调犹龙之首,当其昂首云际,已具腾骧之势。学者当于古人名作中细参消息,既得法度,复求变化,庶几可入倚声之堂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