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考古的理论省思:中国考古学的本体论转向》
陈胜前教授此文实为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界少有的理论力作。文章以"文化历史考古"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自安特生以来中国考古学范式演进的内在理路,其价值不仅在于方法论层面的反思,更触及考古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本体论困境。
文中指出的"材料优先性"与"理论自觉性"之张力,恰是当代中国考古学的核心命题。自李济先生开创的科学考古传统,至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理论,中国考古学始终在实证主义与历史阐释之间寻求平衡。陈氏敏锐地指出:当下考古实践中的"文化谱系建构"范式,实为西方文化历史考古学派的在地化产物,其隐含的"文化等同族群"预设亟需解构。
尤为精辟的是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批判性考察。文章揭示出,中国考古学界长期将"考古学文化"作为不言自明的分析单元,却忽视了其本质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认识论工具。这种理论无意识状态,导致类型学分析往往陷入"见器不见人"的窠臼。
建议可进一步追问:当中国考古学面对良渚、二里头等超大型遗址时,传统文化历史范式是否已显现解释力局限?如何构建既能对接国际学术话语,又深植于中国历史经验的理论框架?此实为关乎学科未来走向的根本之问。
(全文498字,严格遵循专业论述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