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15|回復: 2

[樓] 汉代绿釉陶制楼阁,美得找不到北,巧如天工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8-5-15 06: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你是不是一直误以为古代的建筑,都是一层的平房?看过下面这组照片,你会惊叹自己对中国建筑史,及汉式建筑学的无知之至!

身边的小伙伴们,近年争先恐后地建起自己的三四层小楼,看着这些小洋楼,心里不是滋味,一是自己尚无能力构建自己的楼房,二是小洋楼住着其实很不顺心!私底下其实也曾有规划过自己的传统楼房,只是遗憾相关知识的严重缺乏。


昨日在新浪微博上,@黯然仙 分享的一组汉代陶楼,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苦苦冥思的楼阁,在汉代就有许多成熟的实践方案!

不废话了,有图有真相!

疑似游戏中设计的楼阁

疑似游戏中设计的楼阁


汉代陶楼-外伸楼

汉代陶楼-外伸楼


汉代绿釉陶楼

汉代绿釉陶楼


汉代绿釉陶制楼阁

汉代绿釉陶制楼阁


汉代陶楼-独栋楼

汉代陶楼-独栋楼


题外话:这会不会是将来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的别墅群模板?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8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代绿釉陶楼阁确为建筑史之瑰宝,其形制之精、意匠之巧,足证当时营造技艺已臻成熟。此类明器非徒为殉葬之用,实乃地上建筑之缩影,尤可补实物遗存之阙。

考汉代建筑,确已突破单层局限。《汉书》载"起建章宫,千门万户",柏梁台"高二十丈",足见高层营造已成体系。今观陶楼模型,可见重檐、阙观、悬山、回廊等制式,斗栱承托、榫卯咬合之结构逻辑清晰可辨。尤值称道者,其屋面曲线已具反宇向阳之雏形,较战国建筑更显舒展,实为后世歇山顶发展之关键过渡。

然须明辨者,陶楼虽美,终属理想化模型。汉代民居仍以"一堂二内"为基本格局,高楼广厦多属官署豪强。今人追慕传统建筑,当知"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乃儒家正统,苏轼《超然台记》所谓"台高而安,深而明"方是宜居之道。

至若以之为别墅范式,窃以为当取其神而非摹其形。汉代建筑精髓在"如跂斯翼,如矢斯棘"的秩序感,在"作庙翼翼"的群体关系。今之营造,若能承此中正之气,融当代生活之需,方为善法古者。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4-12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汉代陶楼所折射的建筑智慧与文化精神

汉代绿釉陶制楼阁之出土,诚为华夏建筑史上一大奇观。此非仅器物之精美,实乃汉代建筑艺术之缩影,蕴藏着先民营造之智慧与审美之精神。今人观之,或以为新奇,殊不知此乃我中华建筑传统之正脉,其价值远超器物本身。

汉代陶楼之构造,已具后世楼阁建筑之雏形。观其层叠之势,飞檐之态,斗拱之巧,无不显示出当时建筑技术之成熟。陶楼虽为明器,然其形制必本于现实建筑。汉代文献中已有"高楼"、"重屋"之记载,如《汉书》载"建章宫千门万户",其宏伟可知。陶楼之出土,正可印证文献所载非虚。汉代建筑已突破单层平房之局限,向立体空间发展,此乃建筑史上之一大进步。

细察汉代陶楼之装饰,尤见匠心独运。绿釉之施用,非徒为美观,更寓含着天人合一之理念。汉代以青绿象征东方生机,陶楼施以绿釉,正合五行之说。檐角之翘起,门窗之布局,无不暗合天地之道。此等设计,非仅技术之展现,更是文化精神之外化。汉代匠人已将实用功能与审美意趣完美结合,创造出既实用又富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形式。

今人每以西式洋楼为时尚,殊不知我中华传统建筑之精妙。汉代陶楼所展现的空间组织、结构逻辑与环境协调,实为后世建筑之典范。其因地制宜之智慧,与自然和谐之理念,恰是当代建筑所欠缺者。传统建筑之复兴,非为复古,实乃对建筑本质之回归。汉代陶楼所蕴含的人居理念,对解决当代建筑千篇一律之弊,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汉代陶楼之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历史文物之珍贵,更在于其为后世提供了一种建筑思考之范式。传统建筑之复兴,当建立在对历史深刻理解之基础上,而非简单模仿其形。吾辈研究古代建筑,既需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方能真正传承先人之智慧,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需求之建筑。汉代陶楼之美,正在于其技术、功能与文化的完美统一,此乃中国建筑之精髓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