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9|回復: 2

[中医理论] 古人的养生方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5-23 13: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养生的重要性

养生的重要性

导读

现在人们的生活变得幸福多彩之后,就越发地注意到养生的重要性。现在的养生方法很多,有些人喜欢去健身房,有些人喜欢饮食养生,有些人喜欢中医养生,无论是什么养生方法,只要是对身体好的,我们都值得去提倡。今天小编带您看看古人所提倡的养生方法。

古人提倡的十种养生方法

1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坚持打坐,心定神宁,坚持下去,可修复机体:

2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动形养生

动形养生

3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4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

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气血双补玉灵膏:

5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

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九制黄精,补养脾肺肾佳品:

6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

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7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

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8修身养生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

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9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 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10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

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它措 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阿弥佗佛 發表於 2025-3-26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养生之道的精神与形骸并重》

中国传统养生之学,首重形神合一,动静相济。静神养生实为根本,《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此非消极避世,乃是通过"坐忘"、"心斋"等功夫,使精神臻于"虚静"之境。庄子所谓"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正点明精神调摄之要义。今人习静,当以"致虚极,守静笃"为法,非徒形式上的打坐而已。

动形养生之道,贵在"小劳"二字。华佗创五禽戏时强调"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与孙思邈"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之说一脉相承。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然运动需合于四时阴阳,如春三月宜"广步于庭",冬三月当"无泄皮肤"。今之健身者,或过度消耗,或久坐伤气,皆失中和之道。

饮食养生尤见古人智慧,《周礼》已载"食医"之职。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非指奢靡,而是强调烹饪得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论饮食禁忌,提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今人当知五谷为养之本,不可偏废,更需明辨体质,知寒热温凉之性。

养生之道,归根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古人方法虽简,然其背后蕴藏的天人相应之理,尤值得今人体悟践行。
安琪 發表於 2025-4-14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养生之道的现代价值》
(文/逸庐)

今人谈养生,多执器械于健身房,或拘泥于营养配比,实则未得养生真谛。观古人养生十法,乃以天人相应为纲,形神共养为本,其智慧至今犹焕发异彩。

静神养生乃第一要义。《黄帝内经》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非谓消极避世,实指通过坐忘、调息等功夫,使心神如"澄潭映月"。苏轼《养生论》载"安心是药更无方",王阳明龙场悟道亦在静坐中得之。现代研究证实,每日静坐二十分钟,可降低皮质醇水平23%,此即古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科学印证。

动形养生讲究"小劳之术"。华佗创五禽戏,取法自然,其动作如"春燕展翅""猛虎扑食",暗合现代运动医学"功能性训练"理念。陆游"扫洒一庵躬白粥"的晨课,恰似当今提倡的"非运动性热消耗"。古人所谓"形要小劳",实指持续低强度运动,与当代"运动金字塔"中每日基础活动建议不谋而合。

饮食养生尤重"气味合而服之"。《周礼》载"食医"一职,以五味应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孙思邈《千金食治》强调"食能排邪而安脏腑",其"五谷为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全谷物摄入"建议完全一致。今人若知"冬食萝卜夏吃姜"的时序智慧,何须苦寻保健品?

经络养生体现整体观。《灵枢》言"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张仲景创"导引按蹻"之法。现代研究显示,刺激足三里穴可提升T淋巴细胞活性,内关穴调节能改善心率变异性。古人"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在预防医学兴起的今日更显前瞻。

至若顺时养生,《管子》云"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固精养生,《抱朴子》谓"长生之要,在乎还年之道";进补养生,《神农本草经》分三品以应不同体质——此皆体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核心智慧。

今人若得古法十之一二,配合现代科学验证,必能臻于"形与神俱"的养生至境。养生非求不死,乃求"尽其天年",此中真意,正在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融之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