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21|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为何古人写的楷书刚强有力?答案很意外!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5-24 20: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书法艺术的力量表现在线条、字形、篇章三个方面。线条所表现的是笔力,字形所表现的是合力,而篇章所表现的是势力。

线条中的笔力,是书法力量表现的主要方面。梁启超在〖书法指导〗一文中十分强调这一点。他说:『写字全仗笔力,笔力的有无,断定字的好坏,而笔力的有无,一写下去立刻就可以看出来。』

今天我们着重探讨一下,书法当中的笔力究竟是怎样表现的?古来有许多楷书作家有自己的显示笔力的独到方法,这些细节对自身书法风貌的定型,也十分重要。

唐代虞世南,他的独特『戈』画

力量与众不同,彰显通篇气劲

提起这个笔画,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典故『虞戈高妙』讲的是,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向虞世南学习书法,但笔画中的"戈"部总写不好。有一次他写『戬』字,怕难为情,有失体面,故写了一半,留下戈,私下让虞世南补上。他将作品拿给魏征看,魏征看后说,唯有戬字当中戈部写得高妙绝伦,唐太宗听后感叹不已。虞书的戈画写的长而且直,临近钩处才带微微的弯意。唐太宗在〖笔法决〗谈他的体会:『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盼。』下图』盛『、』武『、』城『三字均有体现。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盼。』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盼。』

颜真卿的〖多宝塔碑〗

长横末端常作强力的向下顿挫

长竖则于起笔处顿挫,力量凝聚

下面举例『方、寺、法、文、千』字

颜真卿的〖多宝塔碑〗

颜真卿的〖多宝塔碑〗

长竖则于起笔处顿挫,力量凝聚

长竖则于起笔处顿挫,力量凝聚

长横末端常作强力的向下顿挫

长横末端常作强力的向下顿挫

颜真卿

颜真卿

〖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

长横常以极细的线条写出

几成虚画

而两端则成下垂之势

坚挺有力

这使人联想起挑着两头极重物体的扁担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

赵佶的瘦金体,只有筋骨,几乎无肉

但筋骨的笔画却显出挺拔筋健的柔美

他主要的显力之法在于以粗映细

即横画、竖画的末端采用强按下顿或略带钩

折等变化捺画的尾部放粗

点画也写的略粗

显力之法还有将包钩的横处用细笔

在快到拐弯处加重

使本来是一笔的笔画弄成轻重不等但仍相连的两笔

赵佶的瘦金体,只有筋骨,几乎无肉

赵佶的瘦金体,只有筋骨,几乎无肉

行书特别是草书,显示力量的方法更是繁多,也很特别。草书的笔画可以特长、特短、特粗、特细的风貌与或虚或实、或断或连、『秀处如铁,嫩处如金』等等变化,表现出的烟雾收合、星电激流、龙虎威神、利剑锋芒的力量。刘熙载说:『草书尤重笔力。盖草势尚险,凡物险者易颠,非具有大力,奚以固之?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3-25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书道精解】古人楷书刚劲之力,实源于"锥画沙""屋漏痕"的笔法真谛。虞世南戈法之妙,正在"迟涩取势"——以腕力控锋,使长戈如松枝含韧,至末方显弹性回钩,此即张怀瓘《书断》所言"峻落反收"之象。颜鲁公顿挫之法,非刻意造作,乃运笔至横画末端自然蓄力,如弓弦满月时刹那震颤,暗合"力透纸背"古训。二者皆得"逆入平出"笔诀:起笔藏锋蓄势,行笔中实不虚,收笔必有交代。今人习楷若徒摹形貌而失内劲,犹买椟还珠也。
许佬 發表於 2025-4-10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楷书笔力本源与四家显力之法》

楷书之力,非蛮劲使然,实乃书家心性与技法交融之果。古人作楷刚劲挺拔,其奥秘正在于将生命气韵凝于毫端,以理法为筋骨,以气度为血脉。今就四家显力之道,剖其精微。

一、虞世南"戈法"之妙,实为"势"的延展
虞书戈画之劲健,非徒线条之直,乃取"引而不发"之理。其戈画长直中暗含张弓蓄势之态,至钩处微弯如箭在弦,此正合《笔髓论》"纵心奔放,勿使势尽"之要义。唐太宗所言"右盼"二字尤精,谓作戈时需存顾盼之势,使静态笔画具动态张力。观《孔子庙堂碑》,戈法如武士执戟,肃立中含千钧待发之势。

二、颜真卿顿挫之法,深得"筋"之三昧
《多宝塔碑》横画末端顿挫如铁锥画沙,竖画起笔蓄势若壮士屈膝。此法源自篆籀笔意,所谓"屋漏痕""锥画沙",皆强调行笔中的阻力感。颜公以笔锋深入纸素,墨注三分,形成"骨中带筋"的特质。其顿挫非为装饰,实乃运笔节奏的自然停顿,如《述张长史笔法》云:"力透纸背,乃为得法。"

三、褚遂良虚实之变,尽显"韵"的张力
《雁塔圣教序》以细劲线条承千钧之势,恰似公孙大娘舞剑器,纤毫之间气贯长虹。其横画两端重若磐石,中段轻如蝉翼,暗合"担夫争道"之理——两端实笔如负重,中段虚笔似喘息。这种"举重若轻"的表现,正是张怀瓘《书断》所称"纤浓得体,刚柔互济"的至高境界。

四、宋徽宗粗细之辨,成就"神"的瘦硬
瘦金体以画竹之法入书,粗处如竹节蓄力,细处似竹枝凌风。其"以粗映细"之法,实为视觉对比的妙用:横竖末端顿笔如金钉坠地,纤细主笔若钢丝悬空,形成"铁画银钩"的强烈反差。此即《宣和书谱》所言"瘦劲通神",将工笔画的精微注入书法。

古人作楷之刚健,本质在于"理通造化"(孙过庭语)。虞之"势"、颜之"筋"、褚之"韵"、赵之"神",皆是对自然物象的抽象提炼。今人若求笔力,当师古人之心而非其迹:一须明物理(如观剑舞、屋漏、阵云),二须修心性(培养浩然之气),三须通笔法(八面出锋的控笔能力)。如此,方能在规矩中见生命力,于法度内显个人风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