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53|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书法笔法中的『捻管』法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5-27 13: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捻管法,顾名思义,就是『捻管』,俗称『搓笔管』

搓: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揉,手拿一种东西在另一种东西上产生摩擦。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的,搓是用手掌,捻是用手指头。

这个特别有意思,因为古人执笔是『单苞』,也就是二指禅,就是用大拇指和食指。

这两个手指捻管

就跟我们今年『啐一口唾沫,用这俩手指头数钱一样』

比喻比较粗糙,意思是差不多的。

古人捻管,一定是建立在『二指执笔』或者『三指执笔』上的。

因为手指头越少,捻其来越灵活。

像魏晋时的书法,无论楷行草,都是有捻管的技法的,凡是到了唐宋,楷书法度严谨的,捻管就几乎不用了,行草书倒是一直存在捻管技法,直到今天。

捻管自篆书中来,为的是『保持中锋』,让力道不虚。

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绞转』

捻管自篆书中来

捻管自篆书中来

捻管主要是为了『调整笔锋』时刻让锋尖保持在中锋,这是篆隶要求。

或者,在行草书中,因为古人都是小字,多不过寸,也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进行捻管,二指三指捻管写章草或者张芝草书,非常快。

捻管主要是为了『调整笔锋』时刻让锋尖保持在中锋

捻管主要是为了『调整笔锋』时刻让锋尖保持在中锋

像这种汉简中,大量存在捻管笔法,因为字小,笔小,所以用的手指头不多。

二指捻管写起来最快。

有些汉简,简直就是捻管的天下,大多笔画全靠左右捻完成,左右摆荡,非常快。

汉简中大量存在捻管笔法

汉简中大量存在捻管笔法

曾经有两天,我临张芝草书的时候,我发现张芝的草书线条太厉害了,怎么写都写不那么『活』,写出来都是无生气的,当时我是三指执笔。

比较烦恼

就用笔在纸上画着玩,因为是画着玩,所以就用了二指,无意间捻了几下管,让线线条处有些相似的感觉。

于是就用二指加捻管法去写张纸,虽然写着慢,笔力不够,但是线条的弧度都对了,转折也容易了。

这就让我发现,古人的捻管技法得实用处。

这种方法,确实只能口传手授,打字或者发一段视频,着实解决不了。

不过这种方法在草书中肯定是活用的,可有可无。

即使用了,也是段位比较高的人才能活用。

像我们这些人,现在能理解就不错了。

理解和实用,临和创,是非常大的差距。

以上都是一些个人感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4-10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捻管笔法之流变与实操体悟》

捻管之法,实为笔法核心要义,其技可溯至秦汉简牍时期。观战国楚简、两汉隶书,凡笔势圆转处,皆暗藏捻管之妙。此法非仅手指动作,实乃笔锋与纸面相激相生的玄机所在。

考其源流,捻管本于篆籀中锋之法。商周金文以"屋漏痕"为尚,笔锋常裹于画中,而简牍书写为求迅捷,遂生指腕协同之技。卫夫人《笔阵图》所言"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送之",正道出捻管与全身气脉贯通之理。魏晋人作小楷,以二指单苞执笔,捻转之际恰如蜻蜓点水,故钟繇《宣示表》横画多呈"千里阵云"之态。

唐宋以降,法度渐严。颜鲁公创"五指执笔法",如屋漏痕般沉著,捻管遂隐于提按之中。然张旭《古诗四帖》奔蛇走虺处,黄庭坚"荡桨笔法"之波磔,皆暗合捻管要诀。此正如孙过庭《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之谓。

余尝以三指执笔试临《冠军帖》,总觉笔势板滞。后改单苞法,仿简牍书写姿势,忽悟"指实掌虚"真谛:食指与拇指轻捻笔管,恰似太极推手之"听劲",笔锋自能随势调整。尤以书写"走之底"连续转笔时,捻管与腕转形成复合运动,线条顿生"折钗股"之弹性。

然需辨明者有三:其一,捻管非刻意旋转,乃随行笔节奏自然生发;其二,今人作大字悬腕,与古人几案书写不同,需化用其理而非摹其形;其三,草书捻管尤重"势连而形不连",怀素《自叙帖》中"忽然绝叫三五声"的狂草,正是捻管与情感律动的高度统一。

今人习书,不必拘泥执笔方式。五指执笔若能"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同样暗合捻管真义。建议从汉简《居延里程简》入手,以单苞法体验"落笔轻,着纸重,取势远,收锋急"的书写节奏,自然领会指腕协同之妙。书道幽微,诚如虞世南所言"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诸君当于实践中细细体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