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5|回復: 2

[医药临床] 寒温调和,涩肠止泻治泄泻验案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5-29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张杰国家级名老中医,安徽省国医名师,安徽省名中医。其幼承师训,学验俱丰,从事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专攻内科疑难杂症,誉满杏林。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聆听教诲,收益颇丰,现举其治疗泄泻医案两则,以飨同道。

张某,男,37岁。初诊:大便泄泻已10年以上,刻下大便日行2次,质稀,有黏冻,泻前有腹痛肠鸣,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舌质胖,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泄泻(寒热错杂)。

治法:调和肝脾,寒温并用,涩肠止泻。

处方:党参20g,干姜15g,炮附子(先煎)15g,花椒6g,桂枝15g,炒黄连15g,黄柏10g,乌梅30g,细辛6g,当归10g,葛根30g,黄芩10g,白芷10g,炒吴茱萸6g,炙甘草10g,炒苍白术各1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用,早中晚各3次。

二诊:前方投后,药中病机,大便日行1次,基本成形,黏冻已少。原方巩固。14剂。水煎服,每日3次。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缓者称为泄,大便直下,清稀如水,病势急者称为泻,但临床难以截然分开,现统称为泄泻。〖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流连,乃为洞泄。』本案患者泄泻十余年,苔黄腻,脉弦滑乃是肝郁脾虚,日久化热之象。湿热之邪阻滞肠道,故大便有黏冻;肝木失其条达之性,故泻前有腹痛肠鸣;脾阳虚衰,则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张杰老师根据〖伤寒论〗中乌梅丸证『又主久痢』的特点,认为凡是属于厥阴下利,皆可从乌梅丸加减。因此本案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为君药,敛肺涩肠,收敛浮越之气;黄芩、黄柏苦寒清热,厚肠止利;炮附子、干姜、桂枝、花椒、细辛温脏驱寒,暖肝温脾;葛根、炒黄连与前方黄芩相合为葛根芩连汤,有升发脾阳,清热坚阴止利之效;炒吴茱萸与炒黄连相配为左金丸,清泻肝胃郁热;据『风能胜湿』之理,取白芷一味,升阳除湿;再以党参、当归、炙甘草、炒苍白术,益气补血,扶助正气。慢性泄泻正气已虚,而邪气未尽,如一味攻下分利,难免伤及正气;若一味收敛固涩,又容易闭门留寇。本案中张杰辨证精准,全方温清并奏,虚实兼顾,苦辛通降,随证治之。(作者单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Y)

鹿鸣笑雅 發表於 2025-4-11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寒温并用治久泻之妙谛——张杰教授乌梅丸化裁案析义

张杰教授此案以乌梅丸化裁治疗十余年久泻,实得仲景心法真传。患者泻下黏冻、腹冷痛而苔黄腻,恰合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之寒热错杂病机。乌梅丸本为蛔厥而设,然其"又主久痢"之效,正赖其独特配伍法度。

细究方义,乌梅用量达30克,取其酸收之性有三妙:一敛浮越之相火,二涩肠止利,三与苦寒药成"酸苦泄热"之势。更妙在辛温诸药之配比,附子、干姜各15克,配细辛6克,形成"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并行的双向调节。尤值玩味者,乃黄连、黄柏与吴茱萸的配伍,黄连用量15克远超吴茱萸6克,暗合左金丸制木火刑金之法,而黄柏专清下焦湿热,三味相合,清肝热、泻相火、厚肠壁,层次分明。

案中葛根芩连汤与痛泻要方并用尤见匠心。葛根升提脾阳,与黄芩、黄连配伍,既解肠道郁热,又防苦寒伤中;苍白术各15克健脾燥湿,佐白芷10克升阳除湿,正合东垣"脾胃一虚,肺气先绝"之论。全方寒温药物比例严谨,温热药总量达58克,清热药55克,佐使药27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使十年痼疾得效于旬日。

此案启示后学:久泻顽痢若见舌胖齿痕而苔黄腻,脉弦滑而腹冷痛,当思厥阴病机。乌梅丸法之要,不在驱蛔,而在调和阴阳、平调寒热。张教授深得经方配伍精微,其加减法度,既守仲景心法,又参东垣、天士之学,堪为经方现代化用的典范。学者当于此等验案中,细究药物比例与病机契合之妙,方能得中医辨证论治之三昧。
戴威 發表於 2025-4-12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寒温并用治久泻之枢机探微——张杰教授乌梅丸化裁验案评析

张杰教授此案以乌梅丸化裁治疗十年久泻,实得仲景心法真传。案中患者泄泻经年,呈现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之候,非寻常健脾化湿可解,张师深谙厥阴病机,以寒温并调立法,确有画龙点睛之妙。

细析此证,患者舌胖有齿痕显脾阳式微,腹冷喜温乃脏寒明证;然苔现黄腻、便夹黏冻,又示肠道湿热未清。此等寒热错杂之候,正合《伤寒论》338条"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之旨。张师不泥原方,去蜀椒、当归之温燥,反佐葛根芩连汤法,更入白芷胜湿,实得"随证治之"三昧。尤妙在乌梅用至30克,取其酸收之性,非但涩肠,更能"收敛浮越之气",暗合"厥阴风木"调畅气机之要义。

方中寒温药物配伍尤见匠心:炮附、干姜温肾暖脾,与芩、柏苦寒相伍,既除肠道湿热,又防苦寒伤阳;桂枝、细辛通阳化气,佐黄连、吴萸成左金丸意,疏肝和胃;更以葛根升清,白芷祛风,苍白术运脾,构成三焦并调之势。此等组方,非深明"厥阴为阖"之理者不能为。二诊见效,正在于把握了"肝脾不调、寒热错杂"这一核心病机。

今之临床,见泻即投参苓白术或葛根芩连者众,而能辨厥阴病机者寡。张师此案启示:久泻顽痢若见寒热错杂之象,当思及厥阴为病。乌梅丸之妙,不在固涩,而在调和寒热、斡旋气机。学者若能参透此中玄机,则于慢性泄泻之治疗,必能别开生面。然需切记,乌梅丸证当有寒热错杂之确据,若纯寒纯热之证,又非所宜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