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98|回復: 1

[家庭教育方法] 斯坦福教授用一个实验,揭示了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6-2 14: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Walter Mischel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来考验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

14年追踪研究发现,自控力,也就是延迟享乐的能力,是决定孩子今后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且后续研究还发现,自控力是可以被教导和学习的。

1

『棉花糖』实验回顾

『棉花糖』实验回顾

『棉花糖』实验回顾

米歇尔教授招募了600多名四岁的儿童参与这个实验。研究人员把他们带进一个房间,房间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颗棉花糖,然后告诉孩子:

『盘子里有一颗棉花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十五分钟后再吃,我会再奖励你一颗,你就可以吃到两颗,这个由你自己决定。』

说完,研究人员就出去了。

房间门关上后,三分之二的孩子在房门关上后几秒钟就迫不及待地把棉花糖吃了,也有的等了一分钟、五分钟、甚至十三分钟。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忍到了最后。他们会看着棉花糖,不断往后推,甚至舔上一口,或者通过唱歌、踢桌子、闭眼睛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直到研究员回来。

自控力,也就是延迟享乐的能力,是决定孩子今后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

自控力,也就是延迟享乐的能力,是决定孩子今后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个实验最吸引人的部分,是研究人员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十几年的追踪和研究。他们发现:

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棉花糖,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成绩更优异,能获得更高的学位,在集中注意力和推理能力上面的表现都比别的孩子好,抗压能力更强,更少地出现例如犯罪、肥胖和吸毒等不良问题。

因此,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发现:自控力,也就是延迟享乐的能力,是决定孩子今后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

2

影响自控力的因素

影响自控力的因素

影响自控力的因素

在上面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之后,罗彻斯特大学教授Celeste Kidd,重新做了这个实验。不过,他对这个实验做了一点改变。

在引入『棉花糖』实验之前,她将孩子分成A、B两组,同时让孩子们和她的同事一起画画,旁边放了一盒用过的蜡笔。有一位同事会告诉孩子们:

『你们可以现在用这些旧的蜡笔,或者稍等一下,我会去拿一些全新的更加漂亮的蜡笔。』

几分钟后,A组的那个成人拿着全新的蜡笔回来了;而B组的成人空手回来,和孩子们道歉,说,『对不起,我记错了,我们没有新蜡笔了。』

同样的情况又重复了一遍,这次是许诺有新的贴纸,同样的,A组的孩子得到了新的贴纸,而B组的成人又再一次道歉。经过这两次前期的『热身』后,Kidd开始引入了『棉花糖』实验。结果非常令人震惊:

A组(也就是成人两次都兑现承诺的那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B组的孩子高出四倍。

Kidd通过这个实验说明了父母是否对孩子信守诺言,对孩子自控力的形成影响也很大。当孩子所在的环境可以始终做到信守诺言,即使再小的事,答应孩子就能做到,那这个孩子就会更加愿意自控;而如果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出尔反尔,连哄带骗』,那孩子就会明白『现在吃到肚子里的才是最保险的』,自然不会体会自控力的价值。

父母是否对孩子信守诺言,对孩子自控力的形成影响也很大。

父母是否对孩子信守诺言,对孩子自控力的形成影响也很大。

父母和家人是孩子所处环境中非常主要的因素。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让孩子『乖、听话』,最常用的招数之一就是『哄骗』,随口许诺:

『写完作业,带你去儿童乐园玩』

『吃好饭,我们就看动画片』

『考到双百,就带你去旅游』

……

但经常是这样,当孩子乖乖听话了,我们也许太忙了,就会把这些随口许诺忘记了,并且以为孩子小,没记性,不影响的。

但是下次,当我们再要求孩子做作业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先要玩一会;当我们再要求孩子把饭吃完时,他们的要求是要边看动画片边吃,不然就不吃。

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给他们的口头支票都没有兑换,孩子慢慢就明白了:『忍耐一会就能多吃一个棉花糖,那是骗人的,我不如先吃下这个棉花糖更加稳妥。』而且,孩子们可能因为我们没有兑现承诺而怀恨在心。

3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米歇尔教授通过研究还发现:

『我们最重要的发现是关于自控——这个人们控制自我感情的能力,其实是可以被教导和学习的。这些都可在后天获得,没有什么是命定的。』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帮助孩子获得更强的意志力。下面我们就分享一些可以提高自控力的方法。

1. 帮助孩子弄清失控的原因

比如孩子因为乐高搭不到他想要的程度而生自己的气,有时,还会捶胸顿足地埋怨自己『怎么这么笨』。这时,我们可以试着这样跟他交流,帮助他认清自己的情绪:『乐高没搭好,你是不是觉得有些沮丧?所以生自己的气?这很正常啊,妈妈写不好文章的时候,也会觉得难过沮丧。』

然后,我们一起设计摆脱坏情绪,重拾好心情的方法,比如换个乐高想法,或玩其他更容易的玩具。

弄清楚失控的原因,孩子(我们)才能真正解决它。如果任由坏情绪发展下去,孩子可能会误以为乐高是引起他生气的原因,而慢慢不再玩了。

5分钟『绿色锻炼』

科学家发现,5分钟的绿色锻炼就能提高自控力、减缓压力、改善心情。

『绿色锻炼』是指任何能让你走到室外、回到大自然中的活动。而且,绿色锻炼有捷径可走。短时间的爆发可能比长时间的锻炼更能改善你的心情。你用不着精疲力尽、大汗淋漓。低强度的训练比如散步,比高强度的训练有更明显的效果。以下是一些你在5分钟『绿色锻炼』中可以尝试的活动:

  • 走出房间,找到最近的一片绿色空间。

  • 播放你最喜欢的一首歌曲,在附近街区慢跑。

  • 和你的宠物在室外玩耍或者追着玩具跑。

  • 在公园里和孩子做游戏。

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

捉迷藏是个神奇的游戏,好处太多,包括锻炼孩子的自控力。

你可以在和孩子捉迷藏时,故意装作找不到他,让他多藏一会。这对孩子来说其实很不容易,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沉不住气,自己跑出来了。我们要告诉他,多藏一会,赢的机会就大一些,慢慢地,他能等待的时间会变长。

类似的游戏,还有木头人;比如『看谁三分钟不说话』、『不眨眼』、『不笑』等等。

让孩子学会等待

比如,孩子叫你一起玩,可以刻意让他等一会:『妈妈正在忙,你可以等5分钟吗?你可以自己先玩一会吗?』刚开始的时候,他会『夺命连环call』:『妈妈,妈妈,你快来!』后来,慢慢地,他会学会等待:『妈妈,你一会过来哦,但是不用着急,我可以先自己玩一会。』

自控力可以传染

哈佛医学院的克里斯塔斯基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的福勒发现,肥胖、酗酒、吸毒等等都可以在家人、朋友之间传染。而这些不好的行为多多少少都和失去自控力相关。

而孩子对传染的免疫力更低。所以,提高孩子的自控力非常需要从我们自己做起,言传身教,把好的自控力『传染』给他。

有个妈妈就和孩子制定了一个情绪控制竞赛,『你控制自己不哭闹,我控制自己不发脾气』。每每孩子情绪快要失控的时候,她都会提醒他比赛的存在。

这样孩子会马上克制自己冷静下来,妈妈再适时和他讨论失控的原因、想想缓解或释放情绪的方法。效果很明显,孩子哭闹的次数大大减少,而且妈妈发脾气的次数也少了。

814b7f5580638e02662f40fb46e8a08e.jpg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的人,都会活得更幸福,也能更好地应对压力、解决冲突、战胜逆境。顽强的自控力是一个人最突出的优点,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于拿高分,比个人魅力更有助于领导别人。如果你想让自己以及孩子的生活变得更美好,那就从自控力入手吧!

梁姑 發表於 2025-4-6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机制及其文化渊源

斯坦福大学"棉花糖实验"及其后续研究确乎揭示了自控力对人生发展的重要影响,然此发现与中国传统教育智慧不谋而合。先秦典籍《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人早已认识到自我修养与延迟满足的重要性,这与现代心理学发现遥相呼应。

实验结果显示环境可信度对儿童自控力的塑造具有关键作用,此发现印证了《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深刻洞见。当成人世界屡屡失信于儿童,犹如摧毁其自我控制的心理基石。北宋大儒程颢在《定性书》中强调"主敬"工夫,正是培养这种心理定力的传统方法。儿童在可信环境中形成的等待能力,实则是建立在对成人世界的信任基础上的一种心理契约。

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本质上是一种"克己复礼"的修养过程。清代大儒曾国藩在其家训中反复强调"耐"字诀,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这种"耐"的功夫,正是现代心理学所称的自控力。值得注意的是,Kidd教授的改良实验表明,外在环境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内在自控力的形成,这与孟子"居移气,养移体"的环境塑造论高度契合。

传统蒙学教育特别重视"洒扫应对"的日常训练,通过礼仪规范的反复实践来培养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指出:"童子智少,须勤教诲。"这种持续的行为训练,恰似为儿童建立了一套可靠的心理预期系统。当儿童确信等待会带来更好结果时,其延迟满足的能力自然得以发展。

现代家长教育子女,当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棉花糖实验启示我们,培养子女的自控力,首在建立诚信可靠的家庭环境。《颜氏家训》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父母言出必践,子女方能学会等待。其次当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朱熹所言:"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通过具体行为的反复训练,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

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实则是传统文化中"修身"功夫的现代诠释。这种能力不仅关乎个人成就,更是构建社会信任基础的微观单元。当我们回望棉花糖实验的启示,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早已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流淌了数千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