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35|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苏轼和米芾 · 书法的交往与较量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6-3 22: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宋四家的排名,一直有争议。争议最大的,要数苏轼和米芾了。当时的黄庭坚说,苏子瞻书法娟秀,本朝第一。后来的启功说,苏东坡的字初看有点意思,但再看也就那么点意思。

苏米谁第一,这里不讨论。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假如没有米芾,苏轼还是苏轼;但没有苏轼,米芾可能就不是米芾了。

苏轼和米芾

苏轼和米芾

苏轼比米芾大14岁,两人交往不多,但绝对算是知己。他们有两次重要的会面,后果都很严重:第一次见面,苏轼给米芾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大道;最后一次见面,却成为两人的诀别。

第一次握手

米芾初见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这一年苏轼45岁,米芾31岁。当时苏轼刚刚被贬到黄州,米芾去看他。米芾在〖画史〗里说:『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苏轼)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

和米芾同去的,还有董钺和绵竹道士杨世昌,初次见面就让米芾贴纸上墙,可见苏轼拿这个小兄弟并不见外。

而米芾此时见苏轼,也可以证明米芾的人品,最起码,不势利。一个中央高官被贬为民兵连副连长,很多人恨不能离得远远的,米芾却上赶着,这人够朋友。

而苏轼这位老大哥也很对得起他,估计两人推心置腹讲了书法上的好多事,反正分手之后,米芾听了苏轼的话,『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

听君一席话,胜写十年字。从此,米芾走上了一条通向书法大家的光明道路。

〖参政帖〗米芾书

〖参政帖〗米芾书

▲ 〖参政帖〗米芾书。纸本,纵30厘米,横12.2厘米,行书三行,27字,款署『芾记』。现藏上海博物馆。

米芾〖临沂使君帖〗

米芾〖临沂使君帖〗

▲ 芾〖临沂使君帖〗,又称戎薛帖。行草书。纸本。本帖为信札一则,纵31.4厘米,横25.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清和帖〗,亦称〖致窦先生尺牍〗

 米芾〖清和帖〗,亦称〖致窦先生尺牍〗

▲ 米芾〖清和帖〗,亦称〖致窦先生尺牍〗。行书八行。纸本。信札一则。纵28.3厘米,横38.5厘米。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五月。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焚香帖〗,草书

米芾〖焚香帖〗,草书

▲ 米芾〖焚香帖〗,草书,纵25.2厘米,横25.2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米芾〖元日帖〗

米芾〖元日帖〗

▲ 〖元日帖〗,高25.2厘米,宽40.5厘米,约书于宋元符二年(1099年)。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第二次握手

1101年,饱经磨难的苏轼从岭外回归,来到南京,见到了米芾。此时苏轼64岁,米芾50岁。

游览金山时,有人请苏轼题词。苏轼说:『有元章在。』米芾说:『某尝北面端明,某不敢。』苏轼拍拍他的背:『今则青出于蓝矣。』然后米芾开始自语,缓缓道:『端明真知我者也』。端明是苏轼的官职,端明殿学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过去的20年里,米芾书法突飞猛进,而人也越发狂放了。

这次会面后不久,苏轼开始闹肚子。米芾也曾送药,但是并不见效。六月,在江苏仪征的东园,苏轼再见米芾,两人彻夜交谈,喝了过量冷饮。两人在一起呆了十天时间,聊得十分痛快。然而苏轼的肚子始终不好,告别米芾后转往常州一个月后,苏轼客死此地。

天际乌云帖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

天际乌云帖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

▲ 天际乌云帖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

苏轼江上帖 〖江上帖〗又称〖邂逅帖〗

苏轼江上帖 〖江上帖〗又称〖邂逅帖〗

▲ 江上帖 〖江上帖〗又称〖邂逅帖〗,9行,58字。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

▲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苏轼〖人来得书帖〗纸本

苏轼〖人来得书帖〗纸本

▲ 〖人来得书帖〗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现藏故宫博物院。

1787b4dbeb3234afb21a34cb302d689d.jpg

万叫 發表於 2025-4-3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苏米书学交游中的道艺相成》

宋人书学,以苏、米交游最见风雅真趣。元丰五年黄州之会,实为北宋书法史一大关捩。东坡时值"乌台诗案"后谪居,而米南宫不避时忌造访,此非惟气节可嘉,更见艺林真谊。东坡以观音纸命其张壁,即兴写竹石枯木相赠,此中深意,当为以文人画之"墨戏"精神启廸米书。米芾《画史》所载"始专学晋人"之变,实得东坡指点,遂开"八面出锋"之新境。此段公案,恰似禅门"啐啄同时",东坡以胸次化人,南宫以天资悟入。

崇宁年间金山重逢,二人对话尤堪玩味。东坡"青出于蓝"之叹,非徒谦辞,实见米书已自成家数。细究之:东坡书学取法颜真卿而参以己意,以"无意于佳乃佳"为旨归;米芾则"集古字"而终得解脱,以"振迅天真"为标的。二者相较,东坡如长江大河,以气韵胜;南宫似奇峰突起,以骨力显。启功先生"再看也就那么点意思"之评,实未体察东坡"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之妙。

今观上海博物馆藏《参政帖》,笔势翻澜处犹见晋唐遗韵;而台北故宫《清和帖》已现"风樯阵马"之姿。此中嬗变轨迹,正可印证东坡"学即不是,不学亦不可"之书学主张。米芾《海岳名言》自谓"壮岁未能立家",恰是东坡"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之注脚。二人交游,非徒技艺切磋,实为道艺相发。若无东坡点化,米书或止于摹古;倘乏南宫反激,苏字亦难臻化境。此中因缘,岂可以简单优劣论之?
汤勺 發表於 2025-4-8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苏米翰墨因缘与艺术互鉴》

北宋书坛苏米之交,实乃中国艺术史上一段"和而不同"的佳话。二人交往虽仅二晤,然精神往还之深,恰似《周易》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今就文献与墨迹考其本末,可窥艺道传承之真谛。

元丰黄州之会,乃艺术史转折之关键。东坡时值"乌台诗案"后谪居,而米芾以湖南从事小官往谒,此际身份悬殊却成就知音。东坡以观音纸即兴作竹石图相赠,非仅戏墨,实含"书画同源"之深意。米芾《画史》所载"始专学晋人"之变,正是东坡"尚意"书学思想之实践。考米芾元祐前书迹如《三吴诗帖》,尚存欧阳询法度;至《蜀素帖》则尽显晋人风韵,此即黄州夜话之效也。

建中靖国金陵重逢,尤见君子之风。东坡"青出于蓝"之叹,非虚辞也。米芾《紫金研帖》言东坡夺其砚台"至今在棂上",此等戏谑足见情谊。二人艺术主张实有差异:东坡《论书》主"无意于佳乃佳",米芾《海岳名言》则强调"振迅天真";东坡书如"石压蛤蟆",米芾笔似"风樯阵马"。然其精神内核,皆指向"放笔一戏"的创作自由。

今观上海博物馆藏米芾《参政帖》,结字欹侧而气韵连贯,正是融会晋唐后自成家法。台北故宫《临沂使君帖》之"八面出锋",与东坡《黄州寒食帖》之"绵里裹铁"形成有趣对照。大阪藏《元日帖》的跳宕节奏,恰印证其"刷字"理论,而此理论雏形实见于东坡"执笔无定法"之说。

回视"宋四家"排名公案,黄庭坚谓东坡"本朝第一"乃就文人书法体系而言;启功先生之评实则指向技术层面。米芾若无东坡点化,恐难突破"集古字"阶段;东坡若无米芾反激,亦未必臻至"我书意造本无法"之境。二者关系,恰似禅宗"见山三阶段":米芾由唐法入晋韵是"见山是山",得东坡提撕后"见山不是山",终成"宝晋斋"主乃"见山还是山"。

艺林掌故虽有趣,然真知在墨痕间。苏米交往启示在于:大家相争必有大度,创新必先传承。东坡逝前两月犹与米芾论砚,米芾终老以"书画船"续其志,此乃真正的艺术薪传。今人争论孰高孰低,不如细读《苕溪诗》与《洞庭春色赋》,自可于笔墨波澜间,见得两位宗师相视而笑的风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