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65|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最美芒种诗

[複製鏈接]
书法超市 發表於 2018-6-7 13: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这个时候正是小麦抢收,作物夏播的关键时期,因此得名。俗话说得好:『芒种前后,种瓜点豆』。

这个节气的『忙』可谓名副其实。到了这个时节,夏季也将转入景色最美好的一段时期。

乘除却贺芒种晴

乘除却贺芒种晴

〖梅雨五绝〗

【宋】范成大

乙酉甲申雷雨惊,

乘除却贺芒种晴。插秧先插蚤籼稻,

少忍数旬蒸米成。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时雨〗

【宋】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

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

〖耕图二十一首·拔秧〗

【宋】楼璹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

〖芒种後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

【宋】陆游

芒种初过雨及时,

纱厨睡起角巾欹。

痴云不散常遮塔,

野水无声自入池。

绿树晚凉鸠语闹,

画梁昼寂燕归迟。

闲身自喜浑无事,

衣覆熏笼独诵诗。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北固晚眺〗

【唐】窦常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

年年此登眺,人事几销亡。

芒种嗟无日,来牟失有年。

芒种嗟无日,来牟失有年。

〖龙华山寺寓居十首〗

【宋】王之望

水乡经月雨,潮海暮春天。

芒种嗟无日,来牟失有年。

人多蓬菜色,村或断炊烟。

谁谓山中乐,忧来百虑煎。

〖田间杂咏〗

【明】樊阜

新水涨荒陂,芸芸稻盈亩。

东家及西邻,世世结亲友。

夏至熟黄瓜,秋来酿白酒。

新妇笑嘻嘻,小儿扶壁走。

门口沙溪清,垂垂几株柳。

醉卧梦羲皇,凉风入虚牖。

近说明府清,征徭曾减否?

枣花落靡靡,一犬护柴关。

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

蛙鸣池水满,细草生阶间。

刈麦欲终亩,风吹雨过山。

大儿早未饭,叹息农事艰。

豪贵本天命,悠悠不可攀。

『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承担是芒种,高粱的波浪是芒种,天人菊在野风中的盛放是芒种。』 ...

『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承担是芒种,高粱的波浪是芒种,天人菊在野风中的盛放是芒种。』 ...

林清玄说:『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承担是芒种,高粱的波浪是芒种,天人菊在野风中的盛放是芒种。』

经历了夏日的雨淋,经历了熏风的陶染,经历了辛苦的耕耘,经典里的芒种,濡染墨香,千古风流。

xsx1986 發表於 2025-4-1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芒种诗话:农事与诗心的千年交响》

芒种节气,实为华夏农耕文明最精妙的时令注脚。范成大《梅雨五绝》中"乘除却贺芒种晴"一句,道尽农人对天时的精密计算。宋人楼璹《拔秧》诗所绘"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恰是江南水田的工笔写照。这种对农事节奏的精准把握,正合《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之训,展现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智慧。

陆游《时雨》以"四野皆插秧"五字,勾勒出千年不变的农耕图景。其"家家麦饭美"与樊阜《田间杂咏》"夏至熟黄瓜"形成时空呼应,暗合《诗经·豳风》"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的农事传统。诗中"击壤歌虞唐"之典,更将眼前农事上溯至尧舜时期的农耕记忆,构建起跨越三千年的文化谱系。

窦常"水国芒种后"与王之望"水乡经月雨",共同书写了长江流域的梅雨意象。这种"痴云不散常遮塔"(陆游句)的湿润美学,恰是文人将自然现象升华为诗学意象的典范。范成大"插秧先插蚤籼稻"的农事记录,与林清玄"稻子的背负是芒种"的现代诠释,形成农耕美学的古今对话。

樊阜诗中"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的反诘,揭示出节气背后的民生艰辛。这种"叹息农事艰"的写实精神,正是《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传统的延续。而陆游"闲身自喜浑无事"的恬淡,则展现士人"不以物役"的精神超越,二者构成芒种文化的双重维度。

芒种诗词的永恒魅力,在于将节气转化为文化密码。从《礼记·月令》"芒种之日,螳螂生"的物候记载,到今日林清玄笔下的"天人菊盛放",这个连接着麦收与稻作的节气,始终在汉语诗学中生长。当我们重读这些诗句,实则是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农耕文明对话,在诗行间触摸中华文明最本真的脉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