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8|回復: 1

[中医理论] 一个好的中医,就是一座全科医院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6-8 14: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好的中医

好的中医

导读:参照西法的中医分科,分成中医、中药、针灸;分成妇、幼、内、外、皮肤等科,这是对中医活生生的割裂和肢解。真正的好中医,一定是从整体上把握人体,从全身上下表里辨察病情。一位好中医,一定是位全科大夫。

有一位病人牙疼,去口腔科拔牙,因为医生手抖了一下,拔出的牙没夹稳,掉进喉咙。医生嘱咐病人赶紧去耳鼻喉科。病人跑得有点急,到了喉科,一检查,牙齿已经下滑到胃了。

病人又跑到肠胃科,一番胃镜检查,掉落的牙已经没在胃里了......最后,病人扒了裤子在肛肠科翘起了屁股,肛肠科医生扳开一检查,惊呼:天啊,您怎么在肛门长了一颗牙?请赶紧去口腔科拔牙!

这当然只是一则笑话。

但是或多或少能折射医疗分科的一些现实弊端。很多病人去医院就诊,常常都不知道该挂什么科。而对于中医而言,现在从院校教育开始,就分成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

其中,中医临床又细分为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等,甚至分得更细。在中医医院、国医堂的专家栏上,往往这样注明:某某教授擅长肝病,某某专家专攻妇科,某某是温病学专家擅长热病......

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民间』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民间中医也不过是『一招治天下』。比如靠一两个秘方,就打出专治皮肤顽疾,专治头痛,专治妇科肌瘤......这样的路子,是否是真正的中医思维?

中医分科的弊端

中医临床按西医那种内、外、妇、幼、皮肤等各科是否合适?

设皮肤科吗?

疮疡的根源很多属内科。比如鹅口疮,有时病因竟是肠痈,也就是肠子长疮。光在皮肤表面抹膏药,抹一辈子也不会好。胡希恕先生就有医案:薏仁附子败酱散,内治去肠痈,肌表的鹅口疮自然好了。

设精神科吗?

对于精神病,西药反正就着眼于大脑,一律用安定、氯氮平等等中枢神经抑制药。经方中医可不是这么干。所谓的『精神病』,根源常在大脑之外。比如抵当汤(丸)证,治因小腹瘀血导致的『精神病』

『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设肿瘤科吗?

中医治疗癌症,并不只是用用半边莲、蛇舌草等所谓的抗癌药物那么简单。当然,也不该复杂到谈癌色变无从下手。对于学通〖伤寒杂病论〗的大夫来说,治癌症与治感冒,在方法论上无本质区别。比如用大柴胡汤治直肠癌,用柴胡剂、用茵陈五苓散合建中方剂治肝硬化。

设中医美容科吗?

不精研内科及湿水瘀等杂症,祛斑、美颜、减肥能有效?有效也是暂时的。设不孕专科?整个人体运行不恢复,宫寒不温暖,瘀血不逐除,淋漓不尽不解决,肌瘤不消除,肝郁痞塞不打通,气血不恢复,如何得孕......就不一一举例了。

中医分科的由来

中医分科,其实也就这几十年的事。历代名医,如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都不是只治疗某一类疾病的专科大夫。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孙思邈的〖千金方〗几乎无所不治。

自古以来,中医也通常是医药不分家的,自己开方,自己备药,名医通常都是精通药学的,典型的如写出中药著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也有医书〖奇经八脉考〗和〖频湖脉学〗传世。清代名医汪昂,也写有经典药书〖本草备要〗。同时,古时候大夫诊治时,针灸和方剂常常相互为用。

就在民国时期,中医也没分科的。民国的中医师大多是以私人诊所的形式行医的。我们熟知的中医大家胡希恕、祝味菊、郓铁樵、曹颖甫等等,当年都是开过私人诊所的。传统的中医培养基本上是通过师徒相授。

那么,中医的整体性为什么反倒被打破了呢?

这是因为1949年以后,国内缺医少药严重,政府大力发展中医,更准确的说是大力发展中西结合。可传统的中医培养方式周期太长,显然不能解燃眉之急。于是,先后成立多所中医学院,并参照西医教育模式,分设学科。

这样,就将本为一体的中医、中药分开,并将中医临床按各科进行细分。这样,在大家的观念里,中医和西医一样,也是严格分科的。甚至去中医院就诊时,也自觉地挂皮肤科、外科、内科......

种『标』,常常是同一个『本』

大家都知道中医强调治病治本。可是,当医生习惯了分科的模式,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把疾病也分科。这无疑造成了一种局限性思维。容易变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思路。而很多时候,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症状,其实原因只有一个。

比如说体内的水湿,往头走可以晕眩,如苓桂术甘证的『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又如真武汤证的『振振欲僻地』;水湿(水饮)渗滞上焦可能咳嗽,如小青龙汤证;湿阻心下,可能呕逆,可能不欲食;水走肠间,可能会溏泄,可能小便不利;水滞下焦,可能会脚肿,可能引发西医说的泌尿系疾病,如五苓散证、猪苓汤证;水湿入了经络骨节可以导致关节冷痛,也就是常说的风湿;水湿充斥肌肉,会身重;水湿走皮间会肿胀,也可能长湿疹等皮病;水湿还可以引发失眠......

也就是说,同一个本——水湿,可以引发不同的标,同一个原因导致不同疾病,引发各种症状,牵涉到各科。

所以,真正的好中医,一定是从整体上把握人体,从全身上下表里辨察病情。不能分科,也分不了科。否则,与盲人摸象何异?而能整体上把握人体运行大秩序的,自然也是一位全科大夫了。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4-9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整体观与分科之弊】

中医之道,贵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黄帝内经》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此乃中医诊疗之根本。今观西医分科之法浸淫中医领域,将活人之术割裂为若干专科,实有违"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旨。

一、整体观乃中医精髓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实为整体诊疗之典范。张仲景未尝将太阳病归为"头痛科",少阴病划入"心悸专科"。观今之牙医笑话,虽为戏谑,却道破分科诊疗之弊。昔年叶天士治妇人面黧,不施脂粉而投逍遥散,调理肝脾而色自华,此即"有诸内必形诸外"之妙。若按今之分科,当属皮肤科乎?美容科乎?抑或妇科耶?

二、分科割裂辨证体系
1. 病机相通之惑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今设肝病专科,医者但见转氨酶升高便投降酶药,岂知"肝病实脾"之奥义?胡希恕治鹅口疮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正是透过表象直指肠痈病机。若拘泥于皮肤分科,安能识此?

2. 方证对应之失
经方大家曹颖甫曾言:"仲景之方,乃通治百病之方。"大柴胡汤既可治少阳阳明合病之感冒,亦能疗胆胃不和之肿瘤。今设肿瘤专科,动辄以白花蛇舌草抗癌,却不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精髓。

三、现代中医教育之困
1. 院校教育之偏
现行中医教育将《伤寒》《金匮》割裂为"内科经典",针灸推拿另立门户。然《灵枢》明言:"针之不为,灸之所宜",药针本为一家。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早有警示:"分科愈细,医术愈卑。"

2. 民间中医之隘
所谓"一招鲜"的民间中医,实为"执方待病"的变相分科。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一味薯蓣饮"治痨瘵,看似单方,实含"培土生金"的整体思维。今人但见其方,不解其理,遂成"专治XX病"的招牌。

四、返本开新之道
1. 重建整体诊疗
当效法李东垣"脾胃论",以五脏相关为纲。治不孕不育,需察冲任二脉、辨气血阴阳;疗皮肤顽疾,当究肺主皮毛、脾主四肢之理。傅青主治妇科诸症必参肝肾,此即"治病必求于本"的实践。

2. 改革教育体系
建议:
① 前三年贯通学习四大经典
② 临床跟师须轮转各"科"而强调整体
③ 考核以病案辨证能力为主

结语:
《周易》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中医之道,本为一气周流的整体。今之分科,犹如将太极图割裂为黑白两片。愿我辈中医人勿忘"上工守神,下工守形"之训,在继承整体观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使中医真正成为"全息医学"的典范。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