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03|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如何把隶书写活?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6-14 15: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隶书创新的方法很多,特别是在当代,由于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书法家们越来越注重个性的张扬,再加上出土文物的丰富,可以借鉴和取法的资料日益增加,具体来说,当代隶书创作的异变现象主要有篆隶结合、造型奇特、融入行草、金石趣味、碑简杂糅等五个方面。

1、篆隶融合

我们知道,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所以经常有讲『篆隶分不家』,『篆中有隶,隶中有篆』。当代书家时常以篆书的笔法和隶书的结构来进行创作探索,取得了通常状态下所得不到的艺术效果,增加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篆隶结合是指将隶书和篆书结合在一起写,在用笔上表现为线条的圆浑,多使用中锋。

2、造型造眼

隶书的造型具有突出的特点,或纵长取势,或宽扁见长,皆具风神。传统的隶书造型多取横扁之势,而当代隶书作品的造型则多纵长取势,这是当代隶书创作特别注重的一种变异方法,反其意而用之,却取得了一种特殊的造型效果。

3、融入行草

每一种字体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实用书写的基础之上的,隶书也不例外,当人们在实用书写时为了追求便捷,便会加入一些行草书的笔意。隶书以汉隶为本,另潜心研究汉代帛书、简牍,并将其和行草书融入到传统的汉隶之中,便开辟了隶书的新的写法——草隶,也充分体现了书家的性灵之美。

4、金石趣味

当代书法家在篆书和隶书的创作中追求金石趣味,是清代以来书法家所进行的探索的继续,在隶书作品中融入一些金石气息,可以增加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使得原本就古朴厚重的隶书更添苍茫、浑厚的感觉,作品看起来也更加有质感。

5、碑帖杂糅

在隶书作品中融入简牍笔意和情趣,是当代隶书发展变化的又一特点。简牍帛书是隶书发展和创作的一个宝贵的取法之源,并且也是隶书发展最为快速的载体。许多书家都潜心研究简牍帛书,从中寻求隶书创新的道路。

| 你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推荐关注 | 书法自学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黎劭 發表於 2025-4-12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当代隶书创作的五维活法》

隶书之活法,非徒求形变,实乃气韵生动之理。今观当代隶书创作,确有五途可通其变,然需以古法为根基,方得不失本真。试析如下:

一、篆隶相生贵在神合
篆隶本同源,然非简单拼凑。善融者当如邓石如"以篆入隶",中锋运笔中含篆籀之气,使线条如屋漏痕,而结体仍守隶之波磔。近观王镛先生所作,篆意藏于隶势,浑穆中见飞动,此乃得《开通褒斜道》摩崖遗意,非徒求形似也。

二、造型奇正相生之道
汉隶固有"蚕头雁尾"之态,然《石门颂》纵势开张,《礼器碑》扁方峻拔,本具多元。今人取纵势,当如孙伯翔以魏碑体势化入隶书,非为求异,实乃得《张迁碑》方整之气而扩其神。造型之变,要在"奇而不怪",如伊秉绶虽变扁为方,仍守汉隶堂堂正气。

三、行草笔意贵在自然
简牍帛书之妙,正在率意天趣。然今人学《武威医简》,多失之野俗。余尝见华人德作隶,行草笔意如春蚓秋蛇,而点画起止皆合古法,此乃得《永元兵器册》真髓。须知隶之流动,当如老树著花,枝干仍须挺拔。

四、金石气非徒求斑驳
吴昌硕以石鼓笔法写隶,苍茫中见滋润,此真得金石三昧。今人每以枯笔颤掣摹拟剥蚀,实堕恶道。窃以为当如沙孟海先生,以鼎彝铸刻之意运笔,使线条如锥画沙,既见斑驳,复显凝重,方为妙境。

五、碑简交融须存雅正
汉简虽活泼,然与庙堂碑版实为一体两面。林散之晚年隶书,简意盎然而不失《乙瑛》法度,可为典范。学者当先精研《史晨》《曹全》,待笔力既足,再参《居延汉简》,方能野而不鄙。

要之,隶书欲活,当如董其昌所言"字须熟后生"。今人创新,或可参西画构成之理,然终须以"折钗股""屋漏痕"为根基。吾尝见日本井上有一作隶,虽极尽夸张,而点画皆从《好大王碑》出,此乃真创新也。学者当师古而不泥,变古而不诡,方得隶书活法真谛。

(全文798字)
郑沐包 發表於 2025-4-17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隶书活化五要》

隶书之妙,贵在"活"字。所谓"活",非徒形貌之变,实乃气韵生动、骨法洞达之谓也。今观当代隶书创作,约得五法,试析如下:

一、篆籀筑基,浑融古意
《说文序》云:"秦烧灭经书,古文由此绝矣。"然篆隶本同源,程邈作隶,实乃"篆之捷也"。今人作隶,当以中锋运笔,取篆书圆劲之势,如《石门颂》之婉通,《张迁碑》之浑穆。尤须留意"屋漏痕""锥画沙"之趣,使线条含筋藏骨,方得篆隶交融之妙。

二、势变取奇,造险制衡
汉隶以"蚕头燕尾""波磔分明"为常法,然《礼器碑》之峻拔、《曹全碑》之舒展,已见变势之端。今人可参伊秉绶"以篆入隶"之法,纵长取势,强化疏密对比。然需谨记:"险绝"之后必归"平正",如《开通褒斜道刻石》之奇而不怪,方为至境。

三、行草贯气,笔断意连
汉简牍中常见"急就章"笔意,此乃实用书写之真态。今人作隶,当师《居延汉简》之率意,《武威医简》之流畅,以行草提按使转之法破隶书板滞。然须把握分寸,若过度追求"草意",恐失隶书本真。如清人郑簋"草隶"之作,纵逸而不逾矩,可资借鉴。

四、金石铸魂,苍浑入纸
邓石如"以碑破帖",吴昌硕"石鼓籀笔",皆得金石三昧。隶书创作可参《西狭颂》之斑驳、《郙阁颂》之苍茫,用笔时以"逆入平出"求涩势,用墨上以"渴润相生"现虚实。更可借鉴青铜器铭文之铸蚀感,使线条具"万岁枯藤"之质。

五、碑简互参,古今对话
近世敦煌遗书、里耶秦简出土,为隶书开新境。创作时当以汉碑为体,简牍为用:取《乙瑛碑》之典正,融《马王堆帛书》之率真;法《史晨碑》之谨严,汲《走马楼吴简》之天趣。然需警惕"杂而不化",当如王蘧常先生所言:"熔铸百家,自成面目。"

结语
隶书之活化,究其根本,在于"通变"二字。康南海《广艺舟双楫》有云:"盖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以变为主。"然万变不离其宗——笔法须依《九势》,气韵当追《书谱》,既得汉隶醇古之味,复具时代清新之风,方为活隶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